8月30日,南都记者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方面获悉,曾因毕业论文“致谢”刷屏的凉山小伙苏正民,已回到越西县第二中学支教。今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他,在“致谢”中回顾了在帮助下克服贫困的求学经历,走出大山后回馈社会的举动,引发广泛关注。他曾表示,支教后将继续读研,毕业后还要回家乡,“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越西县第二中学一名老师告诉南都记者,苏正民29日刚开始授课,将在此支教一年,“学生知道他来还是特别开心的,觉得他很厉害,以他作为榜样。”
苏正民。
今年6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苏正民的毕业论文“致谢”刷屏。在6000多字的“致谢”中,他的求学之路令人深受触动。
苏正民在“致谢”中自述,他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小山村,“生下来就营养不良”,“靠着山泉、野果跌跌撞撞地活了下来”。父辈那代曾因家庭贫寒辍学,只能回家放羊、种地。直到迎来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从城市来了支教老师,山里的村小又开课了,“父亲义无反顾,当着村里人诧异的眼神,将我们三个子女都送进了学校接受教育”。
那时,从家到学校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学校只是“黄土垒起来的几间泥瓦房”。求学路上的第一道难关是语言,从小耳濡目染彝语,“终于在三年级的时候听懂了汉语”,“支教老师们用点点荧光照亮了我那条狭窄崎岖的小路”。
为供养子女读书,父亲“在砖厂烧砖”,母亲“打扫大街”,晚上两人还要种地。上初中后,苏正民父亲积劳成疾意外离世,治疗时“欠下无数外债”,他和姐姐因此辍学。在国家低保、助学金政策,以及当地爱心人士“凉山孩子们的张妈妈”帮助下,苏正民得以重返学校读书,考取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走出了大山”。
“父亲始终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母亲对他为数不多的要求是,“好好学习,活出个人样来,永远不要忘记党和社会好心人士对我们一家人的帮助。”苏正民在“致谢”中回忆,大学期间他积极开展志愿活动。2019年,他发起“凉山阿依(儿童)助学计划”,号召同学们“一天节约一块钱、一个月少喝两杯奶茶”,帮助凉山的困难学生。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学校支持下,苏正民就此成立了“志愿服务队”,目前,已有200多人参与,资助了66名学生。今年毕业前夕,苏正民获得学校“志愿类服务奖”,他把奖杯献给了母亲。
苏正民获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志愿服务类奖项,母亲和妹妹特意从大凉山赶来参加颁奖礼。
“2014年我顺利上了高中,在此期间,国家对大凉山实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没过两年所有的房子全部建起来了,集中安置,再也不怕下雨,在家门口就能坐上乡村客运班线,整个大凉山的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苏正民表示,“我有一种震撼,很想加入他们,跟着这个时代一起能够改变更多人、更多乡亲们的命运。”当时他已决定,8月将跟随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回到家乡支教,再回来读研,而在研究生毕业后还要回家乡,“带着知识回到大山,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扎根最基层,永远做这片黄土地上最忠诚的儿子”。
苏正民家乡喜德县毗邻越西县,8月30日,南都记者从越西县委宣传部获悉,苏正民已回到越西县第二中学支教。
该校高中部一名老师告诉南都记者,苏正民将在这里支教一年,29日为七年级学生讲授了道德与法治课。学生们对于苏正民并不陌生,新学期之初“开学第一课”上,全校师生重温了他的求学故事。“学生知道他来还是特别开心的,觉得他很厉害,以他作为榜样。”
采写:南都记者 张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