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桂林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象山区是桂林市核心城区,坐拥漓江黄金岸线和桂林市“城徽”象鼻山。辖区常住人口 29 万人,其中常住少数民族人口 3.2 万人,占总人口数 11%,少数民族居民呈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
2022 年 1 月 25 日,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名单出炉。在一长串的名单中,桂林市象山区赫然在列。令人自豪的是,这已经是象山区第二次获得这项荣誉称号。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象鼻山下,各族干部群众和和美美,手足相亲,相互守望,共同奋进。就像那著名的景观“象山水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各民族“水月情”和“同心圆”仍在漓水之畔继续上演……
“异乡人”成了“象山人”
古诗有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在象山区环城西二路 16 号的热合曼美食城,逢年过节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老板约麦尔·热合曼一大家子早已把这里当作了故乡。
今年 1 月 18 日,热合曼家中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他们是象山区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党员先锋队的成员,听说热合曼想办理纳税人套餐业务,担心其沟通不畅,于是主动上门送服务。“我来桂林这么多年,总是被温暖包围着。党的政策‘亚克西(非常好)’,象山区‘亚克西’!”热合曼感慨地说。
2002 年,热合曼来桂林创业,一晃 20 年过去了,热合曼的生意规模越来越大,经营面积拓宽了整整 30 倍,20 位亲戚朋友也纷纷跟随他的脚步来到桂林,并把这里当作了第二故乡。
像热合曼这样从“异乡人”变成“象山人”的比比皆是。近年来,象山区以社区为落脚点,在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内容上做到“七到位”,服务方式上采取“一卡、二簿、三联手、四经常”。“七到位”,即民族政策宣传到位、弱势群体帮扶到位、困难学生助学到位、下岗就业培训到位、矛盾纠纷调解到位、文娱体育活动到位、信访内容落实到位;“一卡”,即少数民族服务联系卡,各社区把面向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内容和服务人员的联系方式印制在卡上,发放给每一位暂住辖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簿”,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登记簿和少数民族群众活动记录簿;“三联手”,即与社区管段民警、辖区商业网点办公室、社区劳动保障站共同联手,在服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婚育登记、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提供最及时的服务;“四经常”,即经常联系沟通,经常宣传教育,经常提供信息,经常开展活动。
象山区税务人员上门为热合曼美食城办理业务
百姓事无小事。近年来,象山区着力书写民族团结进步“大文章”,同时更注重在“芝麻绿豆大”的事情上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做实、做细,为少数民族群众纾忧解难。5 年来,象山区共筹集近亿元优先改造“民族里”等少数民族较集中的无物业小区,设置少数民族群众临时经营疏导点 20 个,累计协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租赁房屋 295 人次,免费健康体检 1.8 万人次,为少数民族群众举办就业培训 360 人次,慰问贫困家庭 42 户,解决群众生活困难问题 135 件次,解决入学入园学位 100 多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外来流动少数民族子女“零门槛”入学。
民族社区瑶族居民李女士和丈夫都是无业残疾人,女儿小,母亲患病,日子过得很艰难。7 年前,在社区的帮助下,李女士开了一家报刊亭。“社区干部主动帮我办好经营手续,还经常来看望慰问我母亲,买衣服给我女儿。许多居民都对我们很好,经常来照顾我们的生意,我们有需要他们也会尽量帮忙。”如今,这家人和和美美,邻里团结,生活快乐而幸福。
同气连枝筑牢精神家园
近年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象山区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制度上、经费上和人才上予以保障,构建起党委政府重视、职能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广大群众参与、各族同胞融入的城市民族工作新格局。各民族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近年来,象山区先后建立了五大机制,分别为年度班子领导考核、年终绩效专项考评“双考核”机制、民族团结进步专项绩效考评制、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辖区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单位达 205 个,基本实现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寺院、进连队的“七进”全覆盖。
从 2014 年开始,象山区还特别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关经费;率先在全市打造 46 个“漓水象山”党建品牌工作室,成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党支部 2 个,建成街道民族活动中心、社区团结之家 9 个,校园民族文化馆 1 个,流动少数民族人口服务管理联络站 5个,民族事务咨询服务窗口 29个;成立一批社区诗社、民乐队、书画社,让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有了阵地和桥头堡。
此外,象山区注重民族工作队伍建设,把城市民族工作延伸到 23 个政府职能部门,先后实现了警务联动、商务联动、劳保联动、教育联动、民政联动,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辖区一乡三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建思路:南门街道民族团结进步与基层党建、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三结合”,象山街道通过旅游景区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平台,平山街道形成了微组织、微窗口、微平台、微课堂“四微”民族工作法,二塘乡打造与民族文旅产业大道结合的象山“党建 + 民族工作”品牌。
各族居民欢聚一堂
如今,在象山区,各民族共学、共事、共乐、共居,其乐融融。“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安居乐业的各族群众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这座城市。将军桥社区回族退休党员马祥民、哈荣光退休不退岗,十几年如一日地做好党和群众的“连心桥”,义务服务社区居民,以实际行动诠释“要一辈子为人民发光发热”的入党誓言。瑶族姑娘赵艳琴、土家族女子万霞,近百个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社区干部的伟岸,用爱与责任守护人民的安全。壮族医生韦妍飞率领她的综合重症医学团队,以精湛的医术和 40余天的坚守,换来了 6名危重症、3 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痊愈。苗族小伙姜林楠与“幸福粥铺”的同伴们,1000 多个日夜的守望,每天为流浪、孤残、贫困者送上一碗温热的爱心粥……
一幕幕互敬互爱、相互守望的“爱的连续剧”在山水间不停上演。
唱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漓水赞歌”
芍药、大丽菊、铁线莲、丁香花、虞美人……去年的国庆节前夕,回民小学各民族师生精心扎制了一个大型花艺作品,为祖国华诞献礼。
回民小学有侗族、毛南族、维吾尔族等 10 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就读,是广西唯一一所以少数民族命名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少年“五个认同”的办学特色,营造各民族“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浓厚氛围。
回民小学天琴队在学校民族文化艺术节上表演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童心,借文艺品牌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最美和声。近年来,象山区充分利用春节、国庆、开斋节等重大节日契机,开展民族文化融合文体活动,凝聚价值共识;组织民族政策讲座、知识竞答赛、广场宣讲台、微信宣传片 100 多场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 8000 余份;立足“象山水月”“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组织开展壮族山歌擂台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趣味竞技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民族书画展、民族团结摄影展、各族青年爱国读书分享会、民族文艺汇演、群众百家宴、民间民俗百工展示、民族手工艺培训、民族团结诗歌征文大赛、少数民族原创服饰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动达 300 多场次。重点打造了大型超媒体奇幻景观《象山传奇》、大型文艺调演《我和我的祖国》和展现壮藏一家亲的自治区级经典剧目《天缘》等一批优秀文化作品。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意识深入民心,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
从“异乡人”到“象山人”,从“外来者”到“主人翁”,金灿灿的牌匾背后,凝聚的是象山区多年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汗水。未来,象山区将继续谱写“象山水月情”的民族团结进步佳话,让民族团结的“漓水赞歌”愈发嘹亮。
本文原载于《三月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桂林纪实专刊
编辑 / 苏朝、曾庆春、黄其龙
复审 / 黄素萍、韦运益
终审 / 吴玉富
监制 / 韦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