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因河得名,依水而兴。从商埠重镇、水旱码头,到内陆特区,再到中原新兴城市,沙澧大地沧海桑田。受降路、幸福渠、老大桥、古韵半坡,这些漯河人耳熟能详的“老地方”,在奔涌的时光洪流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见证着现在的精彩,更孕育着美好的未来。
古韵半坡美丽蝶变
□本报记者 卢松 本报通讯员 王涛
“我平常就喜欢种花、养鱼,院子里的石子路、莲花池、盆栽区都是我精心设计的。”8月24日,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镇半坡朱村村民刘彦林,站在自家院子里介绍他培育的各种花卉,小小的院落在鲜花绿植的装点下生机盎然。
走出绿意盈盈的农家小院,沿着村道向前,清代古建筑群赫然出现在眼前:一座三进的四合院雏形尚存,墙壁上的拴马桩保存完好……半坡朱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半坡朱村曾经道路泥泞、垃圾成堆。“近年来,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主动参与,把俺村打造成了美丽乡村。”半坡朱村党总支书记朱凌云说。
村东头的荒地“变”成了4000多平方米的美景游园、乡村大舞台;村里的主街道“变”成了一步一景的景观路;曲折的土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入户路;河岸“变”成了村民的休闲平台……不少村民主动在自家庭院种上了花花草草,让家园更美丽。
村子美了,还要让村民富起来。半坡朱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采取“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建成了南瓜种植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民富裕了,脸上的笑容多了,我的干劲更大了!”朱凌云说,村里将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特色种植业,壮大集体经济,让群众受益更多。
半坡朱村的美丽蝶变,是源汇区全力推进“五星”支部创建的一个缩影。今年,源汇区各村党支部紧盯“五星”支部创建目标,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抓产业发展、抓环境整治、抓平安法治、抓文明创建、抓支部建设,营造出了“比着干、争着干、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老大桥”华丽转身
□本报记者 卢松 本报通讯员 潘泽豫
在漯河市区交通路上,有一座横跨沙河的“漯河大桥”,当地群众称它为“老大桥”。近十年来,经过两次升级改造,桥面道路焕然一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老大桥重新焕发青春,成为漯河桥梁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1964年7月,老大桥竣工通车,作为梁板桥,它造价低,结实耐用。”8月23日,漯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老大桥项目负责人李新琦介绍,当时的桥梁宽11.2米,双向两车道,是漯河市区第一座跨河公路大桥。
随着城区的快速发展,人车混行的老大桥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的要求。2013年,漯河市在老大桥两侧各新建一座辅桥,进行人车分流,总桥宽增至33.2米;2021年,沙河漯河至平顶山航运工程推进,老大桥升高中幅主桥,并加宽至16米;今年6月6日,主桥和西侧辅桥恢复通车。
“老大桥变漂亮了,交通也更加安全、顺畅了,平时接送孩子能节省不少时间。”经常跨河接送孩子的市民张晓燕高兴地说。
“桥上道路变宽了,桥下也能行船,助力城市发展提速。”李新琦说,现在的“老大桥”既能满足四级通航要求,又提升了市区道路通行能力,优化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伴随着老大桥的变化,漯河市也迎来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时期。2018年,太白山路沙河桥通车;2019年,牡丹江路沙河桥通车;2021年,五台山路沙河大桥通车……目前,在漯河市建成区域内已有近40座跨河大桥。
沙澧大地,一座座大桥构建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全力为漯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舒筋通络”。
受降路街区刷新颜值
□本报记者 卢松 本报通讯员 王涛
在繁华的漯河市中心城区,藏着一条承载着城市独特记忆的老街道——受降路,这是全国唯一以接受侵华日军投降而命名的道路。在受降路周边,先后修建了受降路小学、受降路农贸市场、受降路社区等,纪念抗战的伟大胜利。
作为历尽沧桑的老街巷,受降路曾经狭窄难行、破败不堪。位于受降路东段的滨河春天小区,曾经是“脏乱差”小区的代表,居民多有怨言。怎么办?小区外部,漯河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美化街巷环境,让历史记忆在这里得到延续。小区内部,居民成立了党支部,实行居民自治的物业服务模式,小区道路、绿化、亮化等问题一一解决,党建引领的“红色物业”受到小区居民的交口称赞。
如今的滨河春天小区旧貌换新颜:车辆停放有序,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小区居民庞玉宏竖起大拇指说:“小区环境变美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生活一天比一天舒心!”
受降路周边有多个商圈,今年受降路街区迎来发展新机遇:漯河市源汇区决定对受降路片区实施升级改造,打造开放式文化旅游商业街区,老街区即将变身城市“会客厅”。
规划中,漯河市以“受降路”品牌符号为支点,将漯河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传统非遗保护项目有效植入街区,把受降路街区打造成集商业、餐饮、文化体验、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商业街区。
“背街小巷的路修了,沿街的私搭乱建拆了,老旧小区也有人管了,在这里安度晚年很幸福。”作为受降路街区发展的见证者,89岁的当地居民张本正感慨地说,“我期待着新规划加快落地,早日看到一个崭新的受降路。”
“幸福渠”欢歌荡漾
□本报记者 卢松 本报通讯员 潘泽豫
“早上沿乐道快走锻炼身体,晚上到渠边散步,这里就是我们的后花园。”8月23日晚,漯河市幸福渠淞江湖段绿植茂盛、流水潺潺,前来锻炼的市民海战伟开心地说:“一渠碧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始建于1958年的幸福渠曾在水利灌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幸福渠部分区段失去了原有功能,逐渐被废弃。
如何让幸福渠重新焕发活力?2019年2月,漯河市启动了幸福渠(市区段)生态水系连通工程(一期)建设,2020年“五一节”前夕,水系正式通水,“重生”的幸福渠在漯河市“一带两河、五脉十湖”生态水系建设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一条贯穿城市东西水系的滨水休憩带跃然于沙澧大地,水系犹如一条玉带,串起了五福园、文字园、幸福湖、淞江湖、牡丹江湖等景观节点。尤其是依托幸福渠(市区段)修建的幸福渠乐道,全长20公里,集生态、休闲、健身、观光、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使群众有绿道走、有风景看……
蜿蜒流淌的幸福渠,还给沿岸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党委书记李志华说,镇里充分发挥近郊区位优势,沿着幸福渠两岸打造了千亩桃园、瓜果采摘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
“市民开车沿着景观路就可以来到果园附近,旺季时一天能卖出去不少桃呢!”家住幸福渠旅游景观路边的龙城镇果农杨明安高兴地说,不仅收入提高了,田里缺水时,还可以引幸福渠水进行浇灌。
幸福渠奔流向前的一渠碧水,不仅记录着时代变迁的沧桑,为漯河市民增添了一个亲水、近水的休闲场所,还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