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屏、稻香弥漫、村容整洁,初秋的沿河自治县土地坳镇,宛如一幅绚丽迷人的丹青画卷,令人沉醉。今年初,从土地坳镇出发,沿G326国道经安坡村、木坪村、五七村的公路沿线,遍植竹子、红豆杉、桂花等树苗10000多棵,建成“绿色篱笆”,形成山乡绿色生态长廊。
这是土地坳镇依托“部镇联动”改革试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土地坳镇作为沿河自治县部门帮村的“部镇联动”改革试点乡镇,为深化“部镇联动”改革工作,土地坳镇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振兴,深入实施“六绿”攻坚行动,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启动实施G326国道、土泉路、土蒲路通道绿化工程,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一体化处理体系……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有序描绘。
打造“三微”园 种出“满园幸福”
“一块40平方米菜地只要1元租金!”前进社区支书田建华介绍,社区是通过群众申请、居委会审核、抽签分配的方式筛选确定121块易地扶贫搬迁户“微菜园”,供121户搬迁户种菜。
“我们是2019年搬迁来的,这里有活动场所,孩子上学也方便,啥都好,但当时就是没有土地可以种菜,葱姜蒜都需要掏钱买。”搬迁群众陈娅飞说出了一点小烦恼。
今年来,以“部镇联动”改革推动土地坳镇乡村振兴开新局为契机,针对群众种植自食蔬菜不便的问题,该镇规划14亩土地,根据群众需求划出121块起垄菜地,让荒地变菜田,打造出一块块“幸福微菜园”。
“第一期安置点菜园总投资30万元,其中流转土地费3万元、菜园整理费27万元。”土地坳镇镇长张珍权介绍,第二期计划在后山再流转土地200亩,以满足大家所需。
前进社区安置点为贵州省2016年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容纳了从泉坝镇、官舟镇和土地坳镇堆山、五七等村(社区)搬迁群众333户1623人。
为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前进社区把办公活动阵地搬到安置点,配套了标准篮球场、老人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休闲步道等设施,并设立了相应的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同时,通过“部镇联动”投资100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微花园、凉亭、文化墙等基础设施,切实为搬迁群众打造舒适有序的生活环境。
“微菜园”建设,是推进“部镇联动”在土地坳镇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又一次探索。搬迁群众纷纷表示,土地是个根,小菜园让人有了昔日家园般的乡恋和乡愁。
“菜园划分优先考虑没有稳定收入、相对困难的搬迁户,把邻里团结、防贫自主监测报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列入菜园居民积分管理,做得好的100分,做不好的就减分,直至减完取消,所得积分到联动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谈到微菜园的划分和管理,土地坳镇人大副主席冯旭信心满满。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土地坳镇深入实施宜居美化行动,全面推广农户庭院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三微”建设,有机利用房屋周边闲置角落种植花卉果树,点瓜种豆,用年代旧物装扮庭院,建成“三微园”1000余个,村居焕发新貌。
做精果蔬产业 谱写山村“富民曲”
灿烂秋阳下,漫山“黄金花”在沙湾村的山坡上悄然盛放。放眼望去,一片片嫩黄饱满的黄花映入眼帘,十分俏丽。这些金灿灿的黄花菜,承载着当地群众增收的希望。
眼下,正是黄花菜成熟采摘期和上市销售季节,在沙湾村黄花菜种植基地,村民在黄花丛中来回穿梭,双手翻飞,灵巧地采摘鲜嫩黄花,忙得不亦乐乎。
沙湾村村干部文道法介绍,“今年120亩的黄花基地采摘了2万斤的黄花菜,经过加工房杀青、烘干后收获2800多斤黄花干货,预计收入12万左右。”
为切实有效推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2017年底,沙湾村结合地理环境和实际情况,在安置点周边发展黄花120亩,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和增收问题。
同样,在五七村的辣椒基地,10多个工人正在忙着采辣椒。
“土地坳镇今年发展辣椒1500亩,由公司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行订单生产、保底收购。”土地坳镇农业服务中心干部杨进介如是说,“预计能采摘300万斤辣椒,还能带动500多个劳动力就近务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金钥匙”。今年以来,土地坳镇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推广蔬菜绿色生态种植和良种良法,以优质生态产品为着力点,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安坡村300亩“贵长”猕猴桃基地,村民文纯财一边查看猕猴桃的长势,一边指挥着工人进行管护。文纯财说:“别看现在这些猕猴桃不太起眼,要不了1个月就能上市了,今年预计能有5万多斤。”
“黄花黄”“辣椒红”“莼果绿”构成了以辣椒为代表的调味品、以黄花为代表的蔬菜、以猕猴桃为代表的果园“三色”经济。
土地坳镇依托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发展茶叶、养殖业、果蔬产业3大传统产业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种植、竹花社区育苗培育两大基地,加快构建“3+2”产业布局,种植辣椒1500亩、南瓜100亩、樱桃200亩、黄桃50亩。
种好“小叶子” 做强“金产业”
迎着清晨的露珠,木坪村村民文珍梅像往常一样扛起农具,上茶山采秋。
“今年采茶150斤,每斤30元!在茶山务工,每年有了稳定的收入,感谢党的好政策啊!”文珍梅一脸喜色。
荒山变“宝地”,木坪飘茶香。早些年,木坪村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挖煤,后来煤窑关停,村民只好外出务工,土地没人种,空地多了起来,不少村民犯了难。
村“两委”班子经过考察决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山地独特优势,通过科学谋划,精心选址,开辟200亩黄金叶茶“试验田”。
如今,在村干部的示范带头下,木坪村群众种茶热情高涨,茶园面积从原来的160亩增加到1200亩。
“提升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行产业转型,才能做到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木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晏江松细数逐年增长的村集体收入,眉头渐渐舒展。
木坪村在持续建好千亩黄金叶茶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完善产品加工、茶叶许可证及QS认证,将黄金叶茶分别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1500多斤,实现销售收入100多万元。目前,群众在茶园务工人均年增收达5000元,从空壳村变成年收入达120万元,积累集体经济达50万元的示范村。
土地坳镇党委书记崔剑介绍,为了规模化发展生态茶产业,以木坪村为中心,按“地域相邻、资源互补、产业集聚”原则,成立“蒲溪振兴党委”,实行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组团式发展,实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村民共富、产业连片、治理联动”建设目标。
目前,木坪、安坡、五七、竹根坝等村已发展茶园3000多亩,并计划在全镇发展茶叶5000多亩,把茶产业发展成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根据“部镇联动”改革试点规划,今年3月,土地坳镇成立全县第一家村村联办集体经济企业“铜仁市沿河联创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由全镇15个村合作社集体经济合作注资100万元,实行“镇集体经济公司、村合作社”抱团发展,创收近60万元。
今年以来,土地坳镇通过探索和实践,“部镇联动”改革试点成效逐步显现,随着各个项目的落地实施,乡村面貌正在发生变化,群众收入持续得到巩固,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全面有序有效推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生态小镇正向人们走来。
文学 杨若宸 张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叶飞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