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旅游行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加速旅游产业复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9月1日,“2022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上发布的《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疫情起伏反复,全球旅游产业复苏进程缓慢。但同时,疫情也刺激和推动了信息科技的应用,让文旅行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推动文旅市场的复苏。
复苏进程缓慢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扩散,对世界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说道,“应对疫情、恢复发展,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旅游业共同关注的主题。”
《报告》显示,2021年疫情起伏反复,全球旅游产业复苏进程缓慢。2021年全球旅游消费总额为1.9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了3000亿美元,但仅为疫情前全球旅游消费水平的一半。同时,国内旅游率先恢复,国际旅游缓慢回升,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回升至2.73万亿美元,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65.6%,国际旅游仅仅恢复到疫情前的三成左右。
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杜一力表示:“从旅游经济的贡献度来看,平均水平是47%,对于GDP、就业、投资的贡献都比疫情前要低不少。100个样本城市旅游业的GDP占城市GDP比重仅为1.16%,这个数据在2019年的时候,曾经是4.85%,差距还是比较大,旅游亟待复苏。”
从2021年世界旅游城市发展综合排名来看,北京位列第7。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晋柏表示:“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世界旅游城市和广大旅游从业者迎难而上,加强旅游合作,推动旅游复苏。北京作为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总部的所在地,集中力量推动复工复产,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2021年北京的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分别达到了2019年的67%和79%,恢复到了将近七成和八成的一个水平。”
科技赋能文旅
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旅游产业的全球格局,人们的社交方式、出行理念、生活模式都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给旅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产生了新的旅游趋势。
“科技赋能”仿佛成为了2021年文旅行业中的关键词。《报告》指出,疫情刺激和推动了信息科技的应用。2021年世界旅游城市的城市智慧度指数平均最高,达0.942,远高于城市知名度指数、产业景气度指数、经济贡献度指数和游客满意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647、0.691、0.563和0.723)。
《报告》还显示,旅游数字化发展加速,城市拥有的与旅游相关的App数量,景区在线购票所占比重、电子签字覆盖率等均大幅提升。
旅游业数字化的高度发展,自然也少不了数字平台的共同努力。“《世界旅游城市未来发展议程(2021-2030)》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判,未来十年是世界旅游从疫后复苏转向更新、变革,最后走向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在下一个十年的周期里活下去,活得好,有作为,数字化创新已经从趋势讨论上升成为业内共识性的答案。” 阿里巴巴副总裁庄卓然说道,“数字平台能够服务旅游城市串珠成链,整合旅游、文化、餐饮、零售、农业等产业资源,打造可持续运营的数字化服务阵地。”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理事会主席、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AR/VR等新技术与旅游深度融合,拓展了城市旅游的边界,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能,以智慧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旅游体系正在加速形成。要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广泛应用数字化、智慧化等手段,加强虚实结合,大力发展“旅游+”和“+旅游”跨界融合新模式,促进文化体验游、数字虚拟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旅游+”融合发展
“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影响,推动旅游业恢复发展、再创繁荣,尤为重要。” 饶权表示。那么,如何使旅游业走出低谷、快速恢复发展就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
《报告》显示,在疫情影响下,节庆活动、国际会议会展、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以及知名文化体育设施更向顶端城市集中,因此全球枢纽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提升更快。
饶权提出,旅游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幵放度高、带动性强,能够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应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升旅游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优化行业营商环境,推出有效政策举措,通过政策托举、供给拉动, 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助力旅游业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当今世界,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显得尤为重要,世界旅游城市要把握新趋势、新机遇,大力推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更加积极的姿态和行动促进旅游与城市的相依相生、相伴相融。” 杨晋柏表示,“主动适应全球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优化产品结构,推动城市旅游业迭代更新,适应市场需求,推出更多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房车露营、自驾旅游、户外旅游、露营旅游、微度假等低密度、高参与、个性化的健康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与其他要素的融合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吴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