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霞(郧西)
每月农历带有“2、5、8”是老家集市赶集的日子。
老家地处鄂西北边关的湖北口回族乡。听父亲讲,这里在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年),被确定为京兆府与商州的边界。南宋以后,这里一直是路、行省、布政史司及省的边界。古时这里百业兴旺,每月逢农历“2、5、8”日赶集。
赶集是在农耕时代和地广人稀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商贸组织形式。那时,人们的生活极为不便,不易集中,为了便于管理,就有了草市,每逢赶集之日,各相邻的村民在一个固定的地点相约交易、互通有无,便称之为赶集。
赶集也叫赶场,对于生活在老家的祖辈来说,赶集就像过节一样热闹,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前几天,我回了一趟老家。清晨,我站在雄伟的湖北大梁之上,看到一层薄雾在山间缭绕。山脚下,湖北口集市静静地依附于青山碧水间,炊烟袅绕,略有些凉意的风,拂动了整个集镇。
走进干净的集市,赶集的人和车熙熙攘攘地来回穿梭,村民自产农产品一字摆开,带着浓浓的泥土气息。
看着眼前这一幅流动的风景,不禁回想起我9岁时第一次和二叔一起赶集的时光。
那是一个冬日,看着二叔张罗着准备第二天去集市卖菜,我执意要跟着二叔一起去,母亲说我太小,又背不动几个菜,也怕我给二叔拖后腿,极力反对。
“娃儿既然想去,就让她一起去,只要她不怕累,我带着!”二叔帮我打了圆场。
老家土地稀薄,山高气寒,因为喀斯特地貌,很难保住水分,父辈们除了种些糊口的包谷、洋芋之外,就是包菜和萝卜。那时的人们对生活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了。
每年洋芋、萝卜和包菜收回后,就在地边挖一个很深的大窖,铺上一层茅草,再把洋芋、萝卜和包菜放在上面,再盖上一层草,然后再用厚厚的一层土封起来,要卖的时候就在窖的一头扒开一个口子,取完了再封上口子,这种土窖的方法保温保湿还不容易让菜腐烂。
早晨,东边刚刚放亮,北风呼呼地吹着,把洒落在地上的雪花吹到窗户纸上。
“娃儿,快起来了,你不是要和二叔去赶集吗?”伴着母亲的催促声,我下意识地向被窝里躲了一会儿,坐起来穿上母亲头一天晚上给我准备的干净衣服。
来到堂屋,母亲已经把圆圆的、白白的包菜用葛藤串好,用一根木棒做扁担,一头串4个,一共8个。方桌上,母亲刚做好的饭菜正冒着热气,母亲把饭盛好,叫我快吃。住在隔壁的二叔也装好了一背篓包菜,来叫我启程。
我和二叔都穿着不怕进雪的胶鞋,脚步在坑坑洼洼的羊肠小路上发出“吱咯吱咯”的声响,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歪歪斜斜地留在雪地里。
没走上一段路程,我就需要歇一会儿,然后再走上一段再歇一会儿,还没有走出村子,我已经大汗离淋,精疲力竭了,感觉这8个菜重得不行,重得我的肩膀已无法承受。
“照你这个速度,我们4个多小时才能赶到集市,太晚了就没有人买菜了。”二叔不慌不忙地对我笑着说。
二叔找了一个能歇背篓的地方停下,把我8个菜的担子从两头各取一个加在他的背篓里,我们继续赶路。
走完村子的羊肠小道,来到宽阔平坦的石沙车路上,我高兴极了,以为我们可以顺着大路走。
“二叔,我们要走大路吗?小路硌脚,这6个菜咋菜越来越重……”我开始在二叔面前诉苦式地撒娇。
“娃儿呀,你看,过了前面那个小山包,我们就可以看到集镇了,走大路远,我们还是抄近道走吧。”二叔一边给我鼓劲儿,一边把我的担子接过来又取下2个菜堆在自己的背篓里,然后用绳子把背篓口绕成一个网状。
紧赶慢赶,我们走到集镇已经9点多了,那天赶集的人格外多。一到集市,二叔带我来到最热闹的地段放下背篓,在背篓旁边铺开一张塑料纸,轻轻地把菜堆成金字塔状。
“娃儿,你站在这里看着菜,不要远离,我一会儿就回来。”二叔说着,就朝着集镇上供销社的供销食堂方向走去。
没过多久,二叔手中拿着一杆秤,和供销社的一男一女一道回来了。
“大妹子,这娃儿是我侄女儿,9岁了,第一次出来卖菜,这8个最大的是她的菜,给你最便宜的价,都买去吧。”二叔一双恳求的眼神看着从供销社食堂和他一起走来的阿姨说。
“好哩,这小姑娘挺可爱的哈,你们的菜个头大,很干净哦……”阿姨一边赞叹,一边过秤。
随后从供销社食堂和二叔一起走来的另一位叔叔买走了剩余的菜,他还说让二叔长期给供销社食堂送菜。
卖完菜,二叔背着空背篓,拉着我的手,去买母亲和二婶嘱咐的针头线脑等日用品,我还买了两根大麻花。一手攥着钱,一手拿着麻花,那时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后来,勤劳淳朴善良的二叔,在集市上卖了多年菜。
二叔卖的菜,都是他亲手种的,总是把草刺、泥土摘扒得干干净净。关键是二叔卖菜称的那秤,不给人多点,就总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在二叔眼里,人格和名声,是人生天平上最最重要的砝码。做任何事情,不仅要合理合法,还要尽善尽美。正是二叔的正直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和支持。每逢他赶集卖菜,都是最早卖完,率先回家。
二叔通过卖菜,供养堂弟上学,直到他参加工作。通过卖菜,在老家推倒了茅草房,新建了瓦房。通过卖菜,从大山里搬到交通便利的村子,住进了小洋楼。
现在二叔虽然已经走了,但我总是惦记着他,总爱回想我和他去赶集卖菜的那个日子。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过去的一切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滔滔逝水之中,只有赶集这个活动越过了时空,仍在老家活跃着,每逢农历“1、4、7”日,老家的村民就去毗邻的陕西省镇安县茅坪回族镇赶集,农历“2、5、8”日则转往湖北口集镇,农历“3、6、9”日又转至邻近郧西县关防乡赶集,传统的赶集习俗在老家持续着。
如今,老家许多村民已从大山里迁到集镇或交通方便的村子,建新房,开商铺,还有一些村民开起网店,老家的洋芋、包菜和萝卜都被网购了,只需等待快递小哥上门取走就行了。我依然喜欢那种乡土的、粗糙的、有仪式感的集市。
赶集,这一项古老的商贸活动,更是一种文化,在老家盛行不衰,不光增添了浓浓的现代气息,也为村民展开了一幅浓厚而独特的风情画卷。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