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泥土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让我怀念起南京初夏的味道。
这个季节的南京应该已经进入了梅雨季节,想念雨点滴答滴答打在宿舍窗户上的声音,想念校园里的鸟叫蝉鸣,想念一年四季美如一幅幅油画的校园风景。此时的我,因为疫情无法返校,浏览着手中在校好友们的朋友圈,思绪良多。
1997年我出生于马来西亚,作为一名海外华侨的后裔,对中国的初印象主要源于爷爷口中的一个个故事。每每诉说中国20世纪前半叶的艰难岁月,爷爷的眼中总是会泛起泪光,而提及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90年代的迅速发展,以及当今的一片欣欣向荣,喜悦而自豪的神色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的脸上。
还记得,那时爷爷最喜欢的诗就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年少的我并不明白这首诗的含义,但在那时,我就许下了小小的心愿,总有一天,我要前往中国,踏上爷爷曾经成长过的那片土地。
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终于在中学毕业后,收到了来自中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屋里都是我欢呼雀跃的声音。
踏上开学旅程的那一天,空乘用清晰的中文勾勒着飞机下方的城市,我随着空乘的介绍望向窗外,下面的城市灯火通明如繁花似锦,闪烁的塔台信号灯似乎在向我招手表示欢迎。伴随着飞机的降落,我来到了爷爷曾经的故乡,于我而言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初到中国的那段日子,还是有些许不适应。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紧张而又快乐的校园生活。每天清晨拎着早餐骑着小蓝车奔向教室成了我的日常,课余时间你可以看到穿梭于各大活动现场的我的身影,忙碌而又充实。
但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起起伏伏才是人生的常态。谁曾想突如其来的疫情,就这样将寒假回到马来西亚的我留在了马来西亚已近两年。
那时的我,虽然身在马来西亚,但却一直心系中国。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新闻,查看中国的疫情情况。当看到中国每天的新增感染人数由几十、几百增加到几千时,我的心紧绷着,一直在心底为中国祈祷和加油。当看到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统揽全局,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方舱医院,全速研发疫苗,调动各方物资投入抗疫中时,我由衷地为中国竖起了大拇指。当看到中国十几亿人积极配合响应政府工作,短时间内就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骄傲之情油然而生。我想,中国之所以是中国,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发达,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民族精神:团结一致、万众一心。
窗外的雨依然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此刻的我,突然明白了爷爷谈及中国时的骄傲眼神,以及那首《乡愁》的真正含义。
现在啊,
乡愁是一张机票。
我在这头,
中国在那头。
(作者 陈欣斐[马来西亚] 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留学生)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7期)
作者:陈欣斐[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