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桂林7月18日消息(记者罗兰 通讯员林姗婷)夏日炎炎,漫步在桂林市全州县雷公岭矿山公园,林木葱葱、鸟叫虫鸣,不时有清风拂面,惬意怡人,让人流连忘返。
绿意盎然的雷公岭矿山公园(央广网发 记者罗兰 摄)
此前,这里是一座废弃锰矿,岩体裸露,见不到一点绿意。
全州县雷公岭矿山公园曾是20世纪该县最大的锰矿山,最早开采于1958年,矿区总面积2.1平方公里。在40多年的开采历史中,雷公岭锰矿曾是当地矿业和县域经济的支柱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修复前的雷公岭矿山公园,露天开采造成植被破坏(央广网发 全州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修复前的雷公岭矿山公园,露天开采造成植被破坏(央广网发 全州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2002年初的时候,雷公岭锰矿被政策性关闭。40多年的开采活动,造成矿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坑洼、满目疮痍,存在矿区开采遗留下来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对矿山所在地乡镇村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全州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黄新华说。
由于多年的粗放开采,雷公岭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每逢大雨来临,尾矿废渣等物质伴随泥石流一起排入河中,造成河水水质下降。而这里,正处于湘江、灌江和万乡河三水汇合处,水质下降使得附近的湿地生态遭到破坏。这也成为全州县城及沿岸居民的一块心病。
修复前的雷公岭矿山公园,尾矿废渣等物质容易随着水土流失破坏附近湿地环境(央广网发 全州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我们主要采取砌筑挡土墙、修建混凝土排水沟、防护栏杆等工程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防止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绿化恢复,修建上山休憩的小路、展览馆等,将雷公岭矿区打造成如今这样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公园。山上花鸟树木越来越多,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生态得到了进一步保护。”黄新华说。
公园内随处可见的挡土墙(央广网发 林姗婷 摄)
在曾经的几处重要采矿区,公园有意将其建设成了观赏区,作为主要的遗迹景观。工作人员介绍,采矿区采矿主要的形式有平洞、竖井和露天采矿,如今这些地方都在尽量保护遗迹的基础上,进行了恢复和保存。矿区经过恢复治理之后,原本因矿山开发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根治,附近农田耕地不再受采矿、洗矿排放的泥浆废水污染,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公园里慢跑健身的市民(央广网发 林姗婷 摄)
荒山披绿衣,废地变宝地。2002年,雷公岭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采矿历史,并迎来了华丽转身。根据当地规划目标,这里将建成为全州县乃至桂北地区拥有地质环境科学景观和科普教育的民俗风情矿山地质公园。
公园内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央广网发 林姗婷 摄)
如今,这里一年四季均有植物景观区,共有树种近90种,分布在10个区域,形成了公园景观带。放眼望去,昔日裸露的黄土,已经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覆盖,废弃矿山变身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打卡的“绿色生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