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熏心、赶尽杀绝、彻底消失!“水中大熊猫”曾为何从新疆绝迹

旅游 眉见搞笑 2022-07-18 11:36

原标题:利欲熏心、赶尽杀绝、彻底消失!“水中大熊猫”曾为何从新疆绝迹

博斯腾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南边,离库尔勒市大于60公里。

经过亿万年的地势演变,博斯腾湖汇集了沙漠绿洲、湖水雪山,凡是去过的人,无不流连忘返。因此,这里又被称为“西塞明珠”。

自古以来,在广阔的湖中,生存着五种鱼,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新疆大头鱼,便是其中一种。

新疆大头鱼又叫扁吻鱼,因头大和嘴部宽扁而得名。在当时,新疆大头鱼又被称为博斯腾湖的“湖中之王”,人们对它的赞誉可见一斑。其实早在3亿年前,塔里木水系便出现了新疆大头鱼,因此,它又有“活化石”之称,一直以来都是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

同时,也是优秀保护动物,又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以博斯腾湖为中心,辐射向四周的地区,又被称为“大漠中的水乡!”居住在当地的人们与牧民不同,他们依赖博斯腾湖生活,被称为“吃鱼的民族”。

老一辈人可能知晓,新疆大头鱼绝对是餐桌上的美味。由于新疆大头鱼身形硕大,脂肪含量高,入口有如豆腐般滑美,鱼汤鲜香可口,想必吃过的人都忘不了这个味道。

据资料记载,1958-1965年期间,在塔里木河下游工作的民工们,就经常能看见新疆大头鱼的身影。特别是到了晚上,在水闸附近,大头鱼很容易将渠道堵住,这时候民工们就爬起来抓鱼清渠。

但到了今天,在博斯腾湖却很少能见到大头鱼的身影,甚至还依赖人工放流维持其数量。

那么,这几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利欲熏心!新疆大头鱼如何从博斯腾湖绝迹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居住在博斯腾湖附近的居民已经不满足于原有的渔业资源了。在1962年,人们开始引进外来鱼种,首先引入的是四大家鱼。

但四大家鱼的引入,并没有满足人们的欲望。在1968年,人们又引入了贝尔加雅罗鱼和鲈鱼。鲈鱼又叫五道黑,因为身体上有多条黑色条纹,因此而得名。而正是因为这种体型硕大的鱼的介入,土著鱼扁吻鱼才逐渐消失、绝迹。

五道黑肉质鲜美,生性凶猛,攻击力不俗,一直深受很多钓友的喜爱。每次垂钓时,想必不少钓友会把它当作首选对象。

俗话说得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五道黑的比扁吻鱼小得多,通常来说,它应该是被吃的对象。但是,五道黑却天生“绝技”:鳃盖后面有硬刺,两背鳍也有10根以上硬刺。谁想要吃它的时候,都得掂量掂量。

既然大鱼吃不到五道黑,那么五道黑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吃别的鱼。比如扁吻鱼的幼鱼。

由于五道黑和扁吻鱼的产卵期刚好错开,这才给了五道黑下手的机会。五道黑的产卵期在四月份,还未到五月小鱼就已经孵化出来了。而扁吻鱼的产卵期是在五月初,正是五道黑小鱼成长关键期,需要大量食物的时候。这些可怜的扁吻鱼幼鱼,就成了送上嘴的佳肴。

除此之外,成年扁吻鱼每年都会被人类大肆捕捞。在幼鱼被吃,成鱼无法存活的情况下,扁吻鱼的数量每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下降。当渔民们还在为每年下降的捕捞量发愁时,殊不知,他们就是罪魁祸首之一。

同时,在上游修建的水利工程,阻断了扁吻鱼洄游产卵的通道,使得扁吻鱼不能正常产卵。在五道黑、渔民和水利工程的三面夹击之下,扁吻鱼真成了“大头鱼”!

但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幕后黑手——人类。

将时间拉到1998年,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在博斯腾湖中,再也看不见野生的“水中大熊猫”扁吻鱼的身影。而下一次再见到它,则是在20年后了。

复活!人工繁育,助力扁吻鱼回归母亲河

2017年5月,一位渔民在博斯腾湖红沙包水域附近进行捕捞作业时,在渔网中发现了一条濒临去世的新疆扁吻鱼。随后,他告知了博斯腾湖技术管理人员这个发现。

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迅速前往现场,对扁吻鱼进行了鉴定。原来,这是一条有5年龄的野生扁吻鱼,它的出现证明了现今的博斯腾湖水体环境和鱼类结构是适合扁吻鱼生存的。

其实,从上世纪开始,国家就已经认识到了扁吻鱼的重要性,在1988年,新疆扁吻鱼就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和陆上大熊猫、长江中华鲟一样珍贵,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但因为上文提到的因素,还未进入21世纪,博斯腾湖中就再也看不到扁吻鱼的踪迹。

但在2005年,国家突破了扁吻鱼人工繁殖技术,并在同年5月份,在博斯腾湖放养了1万尾大头鱼鱼苗。到了2017年,累计放流7万尾。到了2022年,放流的扁吻鱼鱼苗已经超过134万尾。

从因人而消失,到因人而恢复,扁吻鱼回归母亲河的路可谓是一波三折。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树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还需要这么大费周章吗?我想不会!

话题:你有什么想对扁吻鱼说的话吗?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