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茂密森林中,有一个文化旅游景区,这里人山人海,十分拥堵,国家将这儿命名为“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
旅游区内有着许多纪念性意义的珍贵物件和各式各样的游乐设施。
如今,布苏里不仅是游玩胜地,更是当地中学生,事业单位以及各个社会团体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聚集地。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十几年前,这里曾经是中国北方最神秘的军事物资储存基地。
它是由上千名军队士兵花费近30年掏空整座大山修建而成,除此之外,国家也不惜在此地投入了整整27亿元人民币,要塞内存放着许多作战版图以及将领和士兵们的旧照片。
这些弥足珍贵的物品着实令人心生敬畏,也不禁让游客们回忆起了那段剑拔弩张的战争时代,更是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段漫长的修建岁月。
01、修建岁月
中国为什么要掏空整座山,耗资27亿,花30年修建一个军事要塞呢?
这件事还要追溯到1967年的那个春天,那时正处于战争时期,珍宝岛当地百姓的安稳生活被严重破坏。
渐渐地,军官们开始意识到,如果这附近没有一个物资储存地,那么等到再次被进犯的时候,中国就很有可能处于一个不利的局面。
就这样,在1969年的夏天,沈阳军区在大兴安岭的布苏里地带开启了这项极其伟大的国防工程。
为了防止被暗中破坏,军区做了严格的保密工作,几番讨论之下,军队明确规定,修建只能在暗中进行,因此,就连当时的老百姓都不知道这个计划的存在。
因为要秘密进行修建工程,士兵们根本无法大张旗鼓地调动大型的机械设备,他们只能选择用小铲子凿山,掏空山体内部。
地面虽然坚硬,但丝毫也没有影响士兵们干活的情绪。
翻开历史泛黄的一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体的右侧正蹲着一位充满干劲的年轻士兵,由于用力过猛,脚下的泥土突然像火山喷发似的,溅得他满身都是。他无怨无悔地笑着,用袖管粗略地擦了擦头上的尘土。
“兄弟,没事吧?”旁边的老兵一边问候,一边笑嘻嘻地将一杯白水递了过来。
他礼貌地用手接过了老兵手上那无色无味的水。
这双手,早已失去了青春的弹性,手背上的皱纹是那么密密麻麻,手掌上也烙上了硬硬的老茧,手肘上还有少许淤青,异常粗糙。
他张大嘴巴,甘之如饴地一口闷下了这碗白水,从嘴中漏出的几滴白水正夹杂着汗珠,顺着他的嘴角往脖子里不断流动。
老兵挥了挥右臂,将山体右侧周围许多士兵都召集了过来,语重心长地说道:“愚公移山的事情大家都听说过的吧,一个90多岁的老人都有意志能够撼动大山,更何况我们现在有这么多人一起共患难呢!”
“加油,困难总会有,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早晚能突出重围!”
的确,不论是当初的红军长征还是如今的掏空大山,事实证明,中国人骨子里就刻着能吃苦的优良基因。
尽管目标在外人眼里看来是多么高不可攀,他们也都会坚持不懈,团结一致向前看,不怕吃苦不怕累。
老兵的话振奋了在场的许多人,他们都摊开黝黑的手臂,互相搂着在旁同伴的肩膀,大声地一起喊着中国加油。这响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感动得了华夏,也撼动得了大山。
士气大振后,他们开始更加卖力地干活,每日晨起就开始凿山,直到深夜才结束。
期间还遇到了好多次山体崩塌,天气恶劣等困难,他们都一一挺过去了,大部分士兵的手上早已伤痕累累。
即使是这样,这些士兵也没有轻易退缩,他们不但没有向上级请假离开布苏里,反而还自告奋勇地参加了排烟,运药,清理碎渣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
在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大山就这样被一点一滴地掏空了。
除此以外,士兵们还采纳了设计师的建议,在洞内前前后后建造了9个面积大小不同的洞体,分别用来存放弹药,军粮,兵器,军服等十分重要的物资。
据当时建造的军官透露,洞内的这些存量足足可以让打仗的部队使用两年以上。
从1967年到1998年,这些士兵在这块地方坚守了近30年,在他们的精心打造下,这座原本空空如也的荒山早已塞满了贵重的军事物资。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它成为了中国最神秘的军事要塞,除了建造的士兵和上级国家领导,根本没有人了解山洞里究竟隐藏着什么奥秘。
军事要塞一直是一个国家最坚实的后盾,在布苏里要塞得常年的后勤保障下,中国的武器设备,粮草等物资源源不断。
这不仅使我军在战时处于有力地位,也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这不仅是中国人劳动的结晶,更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02、要塞特色之地下油库
不论是在从前的战争年代还是21世纪的今天,布苏里军事要塞最值得为外人道的不仅有厉害的兵器和充足的粮草,还有源源不断的油料。
在布苏里要塞的其中一个山洞内,藏着一个世人罕见的巨型地下油料库。
众所周知,油料无论在哪个年代一直都很昂贵,因而这个储量惊人的油料库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布苏里军事要塞的核心了。
1967年夏天,官方数据表明,当时库里储存了7个容纳量大小约为2224.37吨的油料罐,相当于存放了200多节火车的油量。
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存油量外,不得不说这些油料的功能真的非常全面。从环境方面考虑,不论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在寒冷的冬天,山洞一直都是无比地潮湿,而这些油料的存在恰恰有着良好的防潮效果,可以适当地减少山洞内的湿气。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油料还能不断地为战斗机等各类强大的军事设备提供能源。毕竟,就算再先进的设备,一旦缺少油料,那也是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运转。
而中国拥有这样一个容量超大的地下油库,一旦在附近打起仗来,起码可以保证在设备运转方面两年无忧。
然而仅仅保证布苏里地带石油充足还没有用,其他地方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战争,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并没有特别先进的输送设备。
如果单靠陆地运输,很有可能遭到敌军的袭击,如果用水上运输,速度也会十分缓慢,根本无法及时地供应战场需求。
关键时刻,这些中国士兵急中生智,果断决定焊接能够将油料运输至四面八方的管道。
他们一致认为,只有通过管道进行地下运输,才能不会轻易地被敌军发现和破坏,这种想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极为大胆。
由于当时大部分的男兵都被分配到其他的几个山洞干活了,因此能够留下来完成焊接工作的人寥寥无几。
如果强行征召一些男兵回来,那山洞里的构建和储藏工作就无法如期完成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两难的时刻,工程部门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兵主动请缨来山洞焊接地下油库的管道。
那年夏天,即使外面烈日炎炎,但山洞里的气温却只有3度。一股股寒气无情地包裹着她们,像是千千万万根银针扎在她们身上一般,令她们个个疼痛难忍。
即便如此,女兵们依旧一丝不苟地来到油库中完成焊接工作,直到3年后才如愿以偿地完成了焊接管道的任务。
但遗憾的是,由于长期处于这样寒凉的工作环境中,女兵们的身体都垮了,甚至患上了不孕不育的恶症。
对于女子来说,不能繁衍后代,是一件痛不欲生的事情,甚至可能让她们后半辈子无依无靠,孤独终老。
得知患有绝症后,女兵们并没有消沉,反而略显从容,甚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毕竟她们亲眼看到,这些已经焊接完成的管道正如同四通八达的铁路隧道一样,正将海量的油料送往全国各地。
只要哪里有战争,油料就会通过管道运输至站点,保证军队设备的使用效率。
生逢乱世,即使命如蝼蚁,但依旧有人心向光明,纵使已经身处黑暗,但她们却透过这些管道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在她们眼中,首先是祖国的女儿,其次才是为人生儿育女的平凡女子。
地下油库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里面不仅容纳着足量的油料,还埋藏着四通八达的运输管道,为各地提供军需。
中国人就是这样,居安思危,顾全大局,还不忘舍己为人,他们能够做常人之不敢做,想常人之不敢想。
03、要塞现状
几十年来,布苏里地下油库靠着充足的物资储存量帮助国家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难,直到1999年,常年驻扎的士兵们撤出了要塞基地。
为了缅怀那些曾经在修建过程中牺牲的士兵们,国家决定公开这个军事要塞基地,并且将它全面打造成4A级的旅游景区,以供五湖四海的游客参观。
这里被正式命名为“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除了储存油的地下油料库,储藏弹药,军工的窑洞指挥部等,这里还有许多别具一格的风景。
走进布苏里旅游区,我们首先能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北国第一哨”五个大字,大字下方还刻有鲜红色的五角星。
这是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为了表彰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哨所岗位的老兵们而亲笔题的字。
这块石碑巍然屹立着,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士兵在寒风凛冽中岿然不动的英勇身姿,着实令人动容。
岁月流转几十载,是他们用着势单力薄的身体为布苏里的未来撑起了一片天。
从石碑处往前直走,就能看到陈列馆,馆外墙上刻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几个醒目的大字,庄重肃穆。
馆内陈列了布苏里军事要塞建设者们留下的工具用品3000多件,还有战争时期指挥者所用的作战版图,武器装备等。
往陈列馆的右侧方直走,就到了威名远扬的元帅楼,老远就能瞧见“为人民服务”这几个醒目的大字。
这掩映在碧绿丛中的元帅楼,纯白色的院墙,浅红色的屋顶瓦片,棕色的复古式门窗,全都沐浴在这玫瑰红色的朝霞之中,显得格外动人。
楼内,一幅幅相框映入眼帘,上面刻画着叶剑英元帅跌宕起伏的一生。最侧边有一层很窄的台阶,小心翼翼地往上行走,能够清晰地看到元帅曾经住过的卧室。
屋内灯光幽暗,里面只有一张桌,一把椅,一张床,简单而又朴素,淡泊而又宁静。
床旁有着一个带着栏杆的小阳台,也许是年代久远,早已倾斜,一大把的油漆也被剥落得干干净净,略显陈旧。
除了叶剑英元帅,这座简陋的屋子里还住过历代警员,历任沈阳军区的领导。
真正动人心弦的,总是一些朴实无华的东西,它从不张扬,却能在人心中扎根,埋得很深,不得不说,朴素是一种极致的美,是最难得的品质。
这些元帅,警员虽然都身居高位,但生活却无比简朴,也许是他们每日孜孜不倦处理着大小事务,为国尽忠,根本无暇布置房间。
除了地下油料库,窑洞指挥部,石碑,陈列馆,元帅楼,这些富有人文情怀的景点外,为了让四面八方的游客不虚此行,感受到游玩的乐趣,国家还在旅游区内改造了军湖。
军湖地处整个布苏里文化旅游景区的最中心地带,先烈们曾经在此处席地而坐,篝火取暖,诉说着彼此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
那里湖水满盈盈的,在夕阳的温暖照耀下,浪涛像调皮的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映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仿佛就像一面童话故事中的大宝镜。
这不止是一面记录布苏里旅游区美好风光的镜子,更是一面陪伴了先辈们历经万难凿深山30余载的珍贵古镜。
湖面周围,配备了许多娱乐设施,人们在这里划船,设计,骑自行车,和平年代,人们安然享受着这个时代的特有的安逸与舒心。
军湖附近还有许多现代化的小车,它们曾经送别了许多对这片旅游区依依不舍的游客,这些人回去后,无不对布苏里军事要塞称赞不已。
结语
直到现在,还有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闲暇之余到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去游玩。
无论是地下油料库,还是元帅楼,军湖等景点,都承载着厚重的军事文化以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当年,军人们居安思危,选择建造军事要塞,以此来储备军资,即使凿山之路危险重重,他们依旧勇往直前,甚至甘愿牺牲。
从一座平平无奇的大山到如今的军事文化基地景点,国家整整耗资27亿,修了近30年,这里洒满了先辈们的辛勤汗水,也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智慧。
这些国人曾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一步步艰难地推开了通往奇迹的大门。这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才有了如今这般巍峨壮观的军事文化旅游区。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必须明白,现在所有美好的生活都是由这些伟人创造赋予的。
民强则国强,心怀感恩之余更要勤勉于心,毕竟中国还有更多未知的奇迹需要后人一步步去探寻。
参考文献:
1、知网《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2015;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白坤
2、中国新闻网《探访内蒙古布苏里军事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