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民航业绩腰斩。
2022上半年,全国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近1.2亿人次,比2021年同期下降52.0%;2022年上半年全国民航共保障客运航班118.3万班,比2021年同期下降43.0%。
不利接踵而至。
3月21日,令人沉痛的“3·21”东航MU5735航班坠机事故发生,事故导致机上132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清零了长达4227天的中国民航飞行安全记录。
以上海、北京、广州为首的航空枢纽运营接连受到疫情影响,各大机场的单日航班执飞量屡创新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上海,自4月初宣布实行全域静态管理后,虹桥、浦东两大机场每日的航班取消率基本上处于90%以上的水平。
# 疫情以来最差表现,航司亏损大出血
截至6月14日,根据飞常准的统计,今年上半年航班熔断次数排名前三的航司分别为南航、国航以及东航,三大航遭熔断的次数就总计149次,因此受影响取消入境航班的班次达398班次。
据悉,东航2022年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0.67亿元,而2021年同期该数字则为3.13亿元。而二季度受空难和上海疫情的影响,东航的成绩必然不会更好看。2022年上半年,东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人民币-173亿元至-198亿元。
南航在2022一季报中经营现金流同比转负为正,达0.17亿元,但其一季度仍录得净亏损44.96亿元。整个2022年上半年,南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03亿元到人民币-125亿元。
而行业老大国航,2022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约为186亿元到213亿元,名列全民航亏损第一。
除了国有航空,民营航司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一度表现优异,甚至逆势盈利的春秋航空,也预计2022年半年度归属于春秋航空股东的净利润为-12.00亿元到-13.00亿元。这对于春秋航空来说可以说史无前例,毕竟这半年亏损就亏出了自成立以来所有亏损年度的亏损金额。
除此之外,吉祥航空业绩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半年度录得净亏损约16.2-19.2亿元,而上年同期盈利1.02亿元,落差近20亿元。
华夏航空预计2022年上半年录得净亏损8.5-10.5亿元。过去两年疫情期间,华夏航空中期业绩一直保持盈利,2020年和2021年分别实现净利润0.08亿元和0.12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最大影响依旧是上半年起伏不定的疫情形势,常态化疫情管控政策影响下,民航旅客出行需求大幅下降;此外,2022年上半年航油价格、美元汇率大幅上涨导致公司航油成本、汇兑损失大幅上升也有印象。
全国民航年中工作电话会议数据透露,上半年民航整体亏损达1089亿元,疫情前民航业连续11年盈利,2019年利润总额达549亿元,而疫情以来累计亏损近3000亿元,今年上半年亏损超过了2020、2021全年的亏损额。
截至目前,航空公司资产负债率达82.2%,较疫情前上升11.9个百分点,12家航空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100%。
# 机场迎来震荡 情况雪上加霜
7月14日,国内三家上市机场——上海机场、白云机场、深圳机场陆续发布中期业绩预告,均宣布亏损扩大。
上海机场预计上半年录得净亏损12.3亿-12.9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额为7.41亿元,亏损扩大接近一倍。
去年好不容易实现盈利的深圳机场,今年上半年业绩由盈转亏,预计净亏损在6亿-6.3亿元之间,而2021年同期盈利0.9亿元,同比降幅高达765.71%-798.99%。
广州机场作为一度夺得全球吞吐量第一的机场,是三家机场中亏损额相对少的,预计上半年净亏损4.66亿元-5.70亿元,2021年同期净亏损额为4.1亿元,亏损增幅并不大。
上海机场方面表示, 上半年民航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受疫情反复冲击,上海机场(600009.SH)运营管理的浦东机场主要业务量低位运行,同比大幅下降,本次疫情对公司经营的冲击超出预期。此外,本期公司运营成本、摊销成本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支出也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压力。
深圳3月份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生产经营数据显示,当月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为50.72万人次,同比锐减87.69%,航班起降架次为0.95万架次,比2021年同期减少70.15%。
这样惨烈的半年报,对于民航来说,不亚于一次地震。
面对如此低位运行的市场,政策上也有一些松动。下半年陆续推出了一些松绑的消息,诸如民航局宣布将逐步稳妥增加定期国际客运航班,北京也宣布将恢复直航北京国际商业客运航班。此外,国家卫健委也将入境内地口岸的人员的隔离政策由“14+7”调整为“7+3”,释放稳步开放的信号。
在此背景上,已有航司在积极恢复国际航线运行,例如国航在6月底先后恢复了18条国际航线。同时 “行程卡取消‘星号’标记”以及“行程卡查询天数由14天调为7天”这两大重磅消息,也为民航市场带来了一些回暖。
当下,民航是否已经真正走出最难熬的低谷?几乎所有人都还保有审慎的态度,下半年能否恢复?一切都还要打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