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空余黄鹤楼

旅游 今晚报 2022-07-19 07:11

原标题:此地空余黄鹤楼

说到黄鹤楼,必然提及崔颢的诗,以及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故事。黄鹤楼历史之悠久,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223),本为军事戍楼,后来逐渐发展为观景楼阁。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长江南的蛇山之上,唐初已具有一定的名气,文人雅士闻名登楼者渐多,宋之问就有诗云:“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李白与孟浩然来武昌,在黄鹤楼附近相别。长江万古流,挚友相别离,李太白写下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永泰元年(765),崔颢登黄鹤楼,题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名声大振。李白多次登临黄鹤楼,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崔颢题诗之后,李白又一次登临。远眺汉阳城、鹦鹉洲,诗兴大发,欲再作诗一首,忽然看到崔颢的题诗,大为折服,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其事,究竟是传闻,还是确有其事,如今已不可考。后人有感于此,乃于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搁笔亭。

唐代以前的黄鹤楼,规模较小,仅为一座二层的小楼。宋代之后,此楼规模增大,由二层扩至三层。明代黄鹤楼三毁三建,弘治、正德年间重建后,黄鹤楼的形式又有了一些改变,变成了“下隆而上锐,望之如笋立”的楼阁式建筑。清代黄鹤楼有七次修建,顺治十三年(1656)重建时,建筑风格又变了,受楚文化与湖北地区地方特色建筑风格影响,黄鹤楼由前朝的楼阁式变成塔式建筑。

登临黄鹤楼,眼前展现的是壮丽山川,风景殊美。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中记述:“楼有三层,画栋飞檐,倚城屹峙,面临汉江,与汉阳晴川阁相对。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仰视长空,琼花风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千年名楼,屡遭兵燹之祸,最后一次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光绪十年(1884)毁于火灾,荡然无存。

百年之后的1984年,黄鹤楼重新兴建。新址移至距离旧址约一千米的蛇山峰岭上。主楼以清同治年间建的那座为蓝本,但规模得到扩大,由过去的三层增至五层,加上五个夹层,实际是十层,结构也由木结构变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让人生出种种感慨。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