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吃讲茶”里话和谐
南阳楼茶社是杨桥古镇另一个特色景点。旧时,村民遇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债务纠葛等麻烦事,都相约到此“吃讲茶”,一边吃茶,一边解决纠纷。
作为调解民间纠纷的传统模式,“吃讲茶”最要紧的是请一位双方都信得过、有威望的“老娘舅”。如今在杨桥有一条新规矩,要当“老娘舅”,必须先做“法律明白人”。老党员徐洪大就是其中一位。
退休后,徐洪大通过村委遴选与业务培训,成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凭着处事公道、熟悉民情、威信较高,逐步成为村民们信赖的“老娘舅”。前不久,他刚刚成功调解一起继承纠纷。
孤寡老人章老汉在去年去世后,留下一间老宅和2亩承包地,但未立遗嘱。章老汉的妹妹以“遗产不能留给外姓”为由,让女儿住进了老宅,并耕种那2亩承包地。此事引起了老人的养子陆某不满,双方来到茶社“吃讲茶”。
有老徐这位“老娘舅”出面,又有村干部、村民组长和驻村律师参加,茶碗一端之后,双方竟出人意料地没有激烈争吵和互相指责,最终老人的外甥女让出了老宅,陆某也放弃了承包地受益,承包地由村集体收回。
“乡村盛行人情文化,但化解矛盾最终还是要靠法。”武进区司法局副局长吴晓峰认为,现今农村矛盾主要涉及土地确权承包、工程施工、继承赡养等方面,有时候光靠“面子”不管用,还得摆事实、讲道理、析法律,最终达到化解矛盾、理顺民心、教育群众的效果。
民俗情劲吹法治风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古镇文化遗产“留形”又“传神”,让“美丽乡愁”焕发时代魅力,一直是杨桥人追求的目标。
在对历史建筑、基础设施、河道水系等进行保护和修缮的同时,杨桥也在保护传承本地民俗文化上下了不少功夫。坐落在南杨桥下古河边的崇道堂捻纸馆,杨桥捻纸第27代传人朱琪已经守护这项独门技艺50余载。
“杨桥捻纸源于历史上的捻军,作战前用来点燃鼓舞斗志,后来演变成集舞蹈、乐理、祭祀为一体的民间文化。”朱琪告诉记者,杨桥捻纸作品内容十分丰富,随着时代发展,广泛应用在庆典、祝寿、上梁、乔迁等喜庆活动中。
指间五色缤纷,捻出法治味道。近年来,在前黄镇政府和杨桥村委的支持下,朱琪担任运村实验学校捻纸社团的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们先后创作《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等法治捻纸作品,让法治之风吹遍校园。运村实验学校校长董皓告诉记者,杨桥捻纸已经引入学校的校本课程,3年多来开展培训20多场,参与学生百余人。
“勤致富,俭持家;不赌博,不浪费;邻里间,和为贵;互相帮,不添乱……”除了古建筑、民俗文化,杨桥的村规民约也很有特色,三字一句的村规民约,内容涉及爱国爱村、传家兴家、邻里和睦、移风易俗等多个方面,不仅赓续了杨桥自古“事稼穑、丰五谷、知诗书、达礼义”的传统,也彰显新时代乡村善治的内涵。
人字拼接的青砖路,鳞次栉比的“握手楼”,流泻着杨桥古镇千年清淡淳朴的民风。如今,百年书场今议事,一杯清茶解民忧,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