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攀登者》的点映场,直到面前的大荧幕黑屏,所有人才缓缓起身离开。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最终将国旗插在了世界之巅。
电影结尾处,放映了当年攀登者的照片和视频记录。50年前的登山条件,难以想象的简陋。他们在从没有人类踏足过的地方,艰难攀行。
成功登顶后,每个人朴素憨实的脸上,露出欢快的笑容。
一群人,为了一个信念,付出全部热情乃至生命,以超越人类生理与意志极限的能量,征服一座最险峻危险的山峰。
曾经,一提起珠穆朗玛峰,想到的是圣洁、壮美、高耸入青云。
珠穆朗玛峰的另一面,只有最勇敢的人才能看到。
万年冰川和皑皑白雪的背面,是大自然的诡异莫测,极端天气的残酷无情,是摧拉枯朽、摧毁一切生命的考验。
拼了命,是为国登顶!
1960年,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力窘迫,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饿着肚子,还有挤出物质资源,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登珠峰。
简单介绍一下历史背景。珠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的边境线上,其归属争议了很多年。
1960年,正值中尼边界谈判的关键期,中国提出平分珠峰,尼泊尔嘲讽说:“你们连珠峰都没有登顶过,何谈它属于中国?”
1953年,新西兰登山者埃德蒙·希拉里在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的协助下,成功登顶珠峰南坡。因为有尼泊尔人首次登顶,他们觉得比中国更有底气称珠峰是自己的领土。
让珠峰的至高点也留下中国人的足迹,此时就有了无与伦比的意义。
1960年,三名中国人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人类首次从世界最高峰的北坡登顶。
但是第一次登顶珠峰,因为装备落后,没有留下登顶的视频证据,这次登顶不被国际社会承认。
于是,1975年中国决定第二次从北坡登顶珠峰,在登顶成功后,骄傲地向世界宣布了中国测量珠峰的最新高度:8848.13米。这是珠穆朗玛峰的中国高度。
每一步都是信仰,必定有我登上绝顶
电影讲述了中国登山队两次攀登珠峰的过程,很多角色都有真实原型存在。
1960年,第一代登山人突击队长王富洲、摄影师屈银华、队员刘连满、队员贡布,朝着最后的登顶冲刺。
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就是现实里的王富洲;张译饰演的曲松林,是摄影师屈银华。
8500米高度后的“第二台阶”,堪称死亡之路,也是每一个登山者的噩梦。有一段近乎垂直的十米左右峭壁,爬上去才能抵达顶峰。这段峭壁表面没有支撑点,稍有不慎就会坠落,丧身于此。
英国人曾数次探测、踩点,最终无奈放弃,认为这是“飞鸟也无法逾越之地”。
电影里重现了这段悲壮的场景,解决办法就是搭建人梯。
因为高山靴底是锋利的冰爪,人的肩膀无法承受这样的痛楚,屈银华就脱下鞋子踩在队员的肩上攀爬。
他在光滑的岩壁上打冰锥,最后连袜子都脱了,光脚踩在冰锥上,以便更稳地前行。
不到十米的高度,屈银华却爬了数个小时。裸露在零下几十度酷寒气候的脚,早已经变紫冻伤。下山之后,屈银华的十个脚趾、两个脚后跟全部做了截肢手术。
队长王富洲在登山前体重是160斤,下山后体重只有101斤。
人在极限时刻为了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撇开生死,超越一切肉体和精神上的限制,征服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
自然是无情残酷的,而人并不是束手无策的,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越艰难,越无法被打倒。
中国登山人的团结、坚韧、勇气、无畏生死,只能用钦佩和尊敬表达对他们的感受。
“和我并肩作战的很多人,都牺牲了,
我有什么资格标榜自己?”
文章即将写完的时候,我看到了今天的新闻,国家以最高礼遇授予八位富有贡献的人“共和国勋章”。
这样一个民族英雄,隐瞒了60年自己的过往,甚至他的家人都不知道老人的历史。直到采集退役军人信息,他才拿出了自己厚厚一叠报功书和军功章。
提起往事,他哽咽说道:“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很多人,都献出了生命。我有什么资格标榜自己,宣扬自己。”
做好自己的事,完成好自己的使命,不计功劳,不计代价,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特征。
《攀登者》里患上肺气肿的气象学家徐缨、牺牲在冲顶路上的李国梁,以及无数位牺牲自己、成就大家的“张富清”们,都是如此。
电影《风声》结尾时,地下党员顾晓梦的遗言是:“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
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信念不灭,希望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