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大山里的农村变了样

旅游 天眼新闻 2022-07-20 10:14

原标题:【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大山里的农村变了样

董地山多、山陡、山奇。街上村田尾巴组,是群山分割出的一片土地。这里民居交错、翠竹掩映,有山有水有乡愁。

山青水绿田尾巴

龙尚云常常站在院子里远眺田尾巴全貌。他喜欢俯瞰村庄,闲时也喜欢四处逛逛。

龙尚云是退伍军人,也是老党员,74岁的他见证了田尾巴的变迁。

“毛狗路、茅草房,要想吃豆腐,除非过端午,要想吃块肉,除非六月六……”回忆以前的日子,他感慨。

1975年,从部队退伍的龙尚云回到董地,在人民公社任职。那时,村里路不通、水不通,从小在街上村长大的他深知路不通水不通给村民带来的苦楚,于是组织村民修通了自来水,再修通了公路。

“当时土地不好协调,我就拿出自己的土地去换。”龙尚云回忆说,修路前期,他带着两个儿子一家一家做工作,换地,唤人,将公路打通,田尾巴这才告别人背马驮的历史。

2000年后,纳雍掀起外出务工热潮,田尾巴村民纷纷外出。村民在外赚了钱,回家建新房,龙尚云外出的两个儿子也回家建了房,田尾巴开始改变。但让龙尚云感到变化最大的还是脱贫攻坚以来的日子,村里铺了油路、改了民居、修了广场,村民住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医不愁,村美人和,日子好过了很多。

2020年,田尾巴组被列为乡村振兴示范点,一个个帮扶单位接力为田尾巴“锦上添花”,民革浙江省委会定点帮扶,田尾巴建起了乡愁馆、读书屋,村里人也建了民宿,同时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

与田尾巴组毗邻的枪杆岩村也是一个大变样的山村典型。

美丽乡村枪杆岩

枪杆岩村的村寨后矗立着一座直插云天的孤峰,形似枪杆,村名就是因其而名。

像枪杆的孤峰、如五指的峰林、似凤凰的山峦、险峻的梯子岩和手扒岩,让喀斯特地貌在枪杆岩村集成了不一样的自然景观。

枪杆岩下的竹叶沟也是写实的取名。

一涧溪水,两岸修竹。竹叶沟的溪流在枪杆岩下注入彭家洞,出洞后流入达那河。流水抬头看了一眼天空,又一头钻进天生桥下,成为伏流,经过“洞内有洞、天外有天”的九洞天;五指山的余脉崔嵬而下,在枪杆岩对面造就手扒岩,再往前,诞生梯子岩,它们无不壑幽崖峭、无不水媚山雄。

奇山秀水,给这个村庄以美丽;苗族文化,给这个村庄以多彩;历史,给这个村庄以厚重。山水、文化、历史,让这个地处乌蒙腹地的山村脱颖而出,成为3A级乡村旅游景点。

80多年前,掩护红军主力撤退的红九军团邂逅了枪杆岩。

1935年4月15日,“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将领罗炳辉率红九军团抵达大方猫场。当地土匪头目陈志廉、陈全生知悉,联系黔军刘鹤鸣部,意欲偷袭宿营红军。

4月16日凌晨,红军遇袭,罗炳辉率众边战边退,向梯子岩撤离。

红军凭借梯子岩天险突围,过手扒岩,抵达枪杆岩苗寨,分头住到几户苗家,枪杆岩苗寨至今还留有红军灶红军井,罗炳辉将军住过的老屋至今还被苗家完好保存……

进入新时代,枪杆岩迎来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发展契机。

为发展乡村旅游,纳雍依托红色资源,在枪杆岩改造民居,打造了苗家铜鼓广场、红军长征陈列馆,修复了红军灶、红军井、将军屋,复原了红军饮马泉,在竹叶沟搭建了玻璃桥,在手扒岩峡谷建起了高空溜索和悬崖栈道,配套了宾馆、停车场、游泳池、采摘园、垂钓湖……

如今,枪杆岩村被列为红色教育基地,成了纳雍红色旅游名片,各级干部职工、八方游客时常来此重走长征路,重温历史,接受红色洗礼。至此,枪杆岩依托红色资源吃上了旅游饭。

路尾坝社区一角

除了田尾巴组,除了枪杆岩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纳雍县大山中的陶营村、小屯村、九龙潭社区、路尾社区等乡村的颜值越来越高,大山中的农村已然变样。

近年来,纳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工作,目前在建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有41个,不久,大山中的农村又将是另一番景象。 

纳雍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晓勇   周啟刚

编辑:罗   毅 

编审:周春荣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