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环泸水三千里、西出盐光第一桥。
在我国四川省甘孜州的泸定县内,有一条大河滚滚流过,这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大渡河,而大渡河上最出名的桥梁,就是位于泸桥镇的泸定桥。这座因为“飞夺泸定桥”而出名的铁索桥,由13根铁索构成,横跨在奔腾汹涌的大渡河上,即使如今走在铁索木板上依旧令人胆战心惊。 最令人惊讶的是,泸定桥的始建时间为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1705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到底是什么人才能让古人在300年前,将40吨重的铁链搭建在大渡河上? 泸定桥全长103.6米,宽3米,其主体就是13根铁链,每根重1.6吨,总重40余吨。为了方便人们行走,后来在铁链上加了许多木板,形成了一条宽3米的木板走道。关于泸定桥的建造,当地还流传着一个著名传说。 在泸定桥的西岸,有一座嘎达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名为嘎达的藏族大力士。据说当时修建泸定桥时,因为13根铁链太重,因此无法牵引到对岸,用了各种方法都失败了。直到嘎达出场,他双手各提一根铁链,乘船渡过汹涌的河水,来回数次才运输完铁链。 可惜在运完13根铁链后,这位大力士也力竭身亡。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就在泸定桥的西岸修建了一座嘎达庙,用来供奉他。当然这只是当地的传说故事,毕竟现实中几乎没有人能够提起3吨重的铁链,还可以渡过汹涌的河水,那么历史上古人究竟是怎样利用智慧在大渡河上搭建这座40吨重的铁链桥的? 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为了沟通藏区和汉区,以维护国家统一,于是决定在大渡河上修建一座桥梁。当时的汉族人民和藏族人民唯一沟通物资的方式就是通过渡船,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利用溜索转渡。而这样的方式无疑不利于物资运输,因此许多新鲜的食物腐败了都还没有运送出去。 就这样一座铁链桥在大渡河上横跨而起,首先是材料的选择,古代没有高科技,造桥极易受到地形地势的限制,讲究因地制宜。大渡河地处边远又河流湍急,所以采用木桥和石桥都不太可能。于是人们决定修一座铁桥,不过碍于技术原因,康熙时期的古人只能够以铁链为载体,修一座铁链桥。 为了选定优良的材料,当地召集了几乎周围所有的铁匠,连夜监工赶制了13根铁链,以及许多负责固定的小铁链。在这些铁链上还著有负责铸造的工匠和铁匠铺的标记,一旦那一根铁链出现问题,都可以追查到人。这项监督机制,直到现在依旧在使用。 铁链造好了,如何把铁链连通河流两岸又成了问题。古人尝试过用羊皮筏子或者船只运输,但是最后不是因为铁链太重就是河流太急,最后只能罢休。好在当时的人们利用了“溜索”的原理,把铁链固定在溜索上,然后人拉着铁链溜过大渡河,就这样一根根的将13根铁链都固定在大渡河上。然后利用两岸的大块石头修建了牢固的桥头,在桥头挖深井,把锁链浇筑在深井的地龙桩上,这样一来就坚固可靠。 利用智慧,古人政府了大渡河,化不可能为可能,在这条湍急的河流上搭建了一座40吨重的铁链桥。而后来,在泸定桥山上海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红军战士更是打出了“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在著名诗人陈运和的诗中,他如此评价泸定桥:
人间从未望见这种桥,一座如此简陋的桥,一座十分惊险的桥,一座跨越激流的桥,一座飞跃峡谷的桥
或许正是因为泸定桥独特的风貌,才让它成为中国独有,世界唯一的桥梁,也为安定我国西南边陲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十三根铁链托起一个共和国”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