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中国古代,诸如孔子、司马迁、王阳明、李白、徐霞客等,很多名人都有“游学”经历,他们的“游”即是“学”,游于天地之间,知行合一。作为课堂、书院的延伸,所遇之人、之物、之事,都是赋予学识与智慧的独特之师。
现如今,交通条件大幅改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通过高铁或飞机,千里万里转瞬即至,不再是用双脚丈量大地的苦旅。这样的旅途少了许多慢下来的乐趣,也少了许多增长知识与智慧的机遇。因此,从“游学”到“研学”,是一条由古至今的教育传承之线,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应时之变。2016年,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自此,全社会再次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浓厚氛围。
“2016年,我从生活了8年的西藏回到家乡贵州,被朋友带去拜访一个从事乡村文化发展的朋友李丽家中小院,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作为人类学研究者的她讲述她们在黔东南侗族区域开展乡村文化保育的工作。”在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研学产品课程总监李卉眼里,从这些村文化保育项目的推进中,第一次发现原来每一个享誉世界的风景名胜地后面,是贵州乡村面对商业和不同类型的文化如何形成平衡和永续的努力。
李卉认为,研学旅行的本质恰恰吻合其中的逻辑,他人即课堂,研学旅行让人们有机会感受到一种地方的力量。“沉浸于体验周围的世界,观察那些真实而有意义的事情发生,让学生置身于地方遗产、文化、景观以及机遇和经历之中,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研究、科学等其他科目课程的基础。”
对此,贵州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场域去实践这些全员参与发展的问题,并且多方受益。在这里,从区域地缘到人文风俗,再到前沿科技、大数据、桥梁工程、考古化石、喀斯特地貌、世界自然遗产,贵州那些鲜为人知的禀赋,一层层、一浪浪涌现出来。
在贵州黔西南晴隆的一片低凹陡坡上,一条古老的公路蜿蜒盘旋,穿越历史的弯道与现代连接。这条被称为“二十四道拐”的奇险公路是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的形象标识,留下了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如今,这条公路早已卸下在抗战中挑起的运输重担,于当地人的保护和开发中,在文化旅游领域延伸出新的方向。
“基于二十四道拐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开拓打造抗战文化、民族文化和乡村文化三张名片。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将周边多个景点开发联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分别有爱国主义教育类、乡村振兴类、优秀传统文化类、自然环境教育类以及劳动实践教育类等。”晴隆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刘治君说。
世界级的研学资源,对应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研学旅行赋予贵州的机遇,是让人们用完全不同于旅游思维的逻辑,与之重新相识。在李卉看来,贵州具有成为“世界研学课堂”的潜力。“贵州或许不可能拥有纽约、北京、上海那些富集的资源和技术。但贵州高原人们的生存策略所展现的智慧,对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人,无论是与自我,还是他人,或者世界的关系中,都可以找寻到滋养的源泉。”
>>>>>>>>>>
相关链接
避暑度假到贵州|“上天入地”,用研学旅行打开多彩贵州
奋发向未来 多彩更精彩|研学旅行,新市场的挑战与机遇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图/受访者提供
视觉/实习生 李开祯祉
编辑/邱奕
二审/赵相康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