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大医 | 早产3个半月,出生不到两斤的巴掌宝宝百天了!

旅游 搜狐健康 2022-06-29 12:06

原标题:狐大医 | 早产3个半月,出生不到两斤的巴掌宝宝百天了!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传中心 钟艳宇

编辑 | 吴施楠

出生不到两斤的巴掌宝宝峻峻百天了!

6月28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病房,儿科新生儿监护病房医护人员特意温馨布置了一番,为这位特殊的宝宝庆祝百天。

100天前,仅在妈妈的子宫里生活了25周+2天的峻峻,“急不可耐”的来到了这个世界,比正常足月儿整整提前了3个半月。

出生时,峻峻的体重只有980克,与正常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3000克左右相比,相差甚远。不仅如此,峻峻的体长也只有32公分,身体仅有成人的手掌大小,全身透明如胶,皮肤薄得如纸,血管细如毛发,大腿还不如成人的手指粗。

现在,峻峻已经增重至3850克,体长48.5公分,小脚丫长大了近2倍,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吃奶量每顿可以达到75毫升,从一个“小老头”长成了见人爱的胖宝。

回想起峻峻出生时的危急时刻和这一百天来面临的重重险阻,医护人员和峻峻家人都百感交集,每天都如同在“走钢丝”。

抢救:争分夺秒数次死里逃生

产台上,即使医护人员紧急救治,峻峻娩出后还是出现了全身青紫发绀,没有呼吸、心跳微弱的表现……情况十分危急。

“快!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面对危机情况,产房内,有着丰富抢救经验的产科、儿科医务人员有条不紊的实施抢救,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随后将宝宝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此时,监护室里早早备好了暖箱、呼吸机、监护仪、鸟巢小窝,鼻导管吸氧……

病情刚刚稳定下来,随即又出现变化。主管医生雅美介绍道:“他太小了,未发育成熟的肺‘虚弱无力’,无法建立有效呼吸,几分钟就可以将其表面原有的活性物质消耗掉。” 为此,新生儿治疗团队早早就对救治方案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娴熟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后,很快就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促进肺成熟,精心守护他的每一次呼吸。

呼吸刚刚平稳,循环问题又来了——动脉导管未闭,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其造成的呼吸促、心律快、易吐奶等不良影响,加上布洛芬用药的副作用,让峻峻的救治难度又增加了。

凭借着多年的救治经验,医护团队直面困难、调整方案、对症处理,将风险降至最低。一关关还未稳定,感染关卡接踵而来,接着迎难而上。

经过15天的紧急处理及各项对症支持处理,小峻峻的生命体征暂时趋向平稳。此时,撤离呼吸机的计划,也以“慢慢来”的形式展开。

但现实很“残酷”,即使做了充分的预判,不可预料的小状况,还是情况百出。“为确保撤机顺利,我们提前两周开始用药辅助肺组织成熟,再尝试过程中,因败血症的出现,第一次计划以失败告终。”这一段回忆,雅美医生用痛苦、焦虑来形容。“后来,因病情变化无常,峻峻再次插管,让撤机计划变得遥遥无期,当时,我们和孩子父母特别焦虑,担心峻峻还能不能抗过来?”

同样参与峻峻救治的丁晶医生,总是爱用“闯过重重的生死关卡,死里逃生好几回”来描述这段经历。

暖心:精致照护让服务有温度

出生即“娇贵”的小峻峻,同样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早产儿皮肤薄嫩,角质层没有形成好,很容易发生破溃而感染。“做好皮肤护理非常必要,我们首先把宝宝卧入鸟巢,住进模拟子宫内环境的暖房(暖箱),就像重回到妈妈的肚子里,让他安静下来。”责任护士梁羽介绍道:“同时,为预防压疮,我们用无菌手套装上温水,摆好,铺上床单自制水床,让他躺在上面。”

为避免吸氧的鼻导管压伤皮肤,护理老师们会在宝宝前额、鼻子贴上水胶体敷料;穿刺抽血操作时,用早产儿专用的防损伤胶布;宝宝大便后,尽可能用棉柔巾蘸温水清洗(湿纸巾刺激皮肤)。

建立静脉通道也是至关重要的。为确保24小时静脉输液治疗用药和持续营养支持,减少反复静脉穿刺对皮肤伤害,梁羽和护理姐妹最开始采用可以保留2周的脐静脉置管术,待宝宝有一定营养基础后,在细如发丝的血管中,成功置入PICC导管。

严格的体温管理、呼吸道护理、皮肤照护、精确到刻度的喂养和药物剂量……医护团队24小时看护,同时密切监测血氧、血气及各项生命体征,紧盯严防可能出现的早产儿并发症。

在紧锣密鼓的治疗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关卡,就是喂养。通过母乳喂养,满足宝宝营养均衡的需要,加快体格生长,促进智能发育。

随着呼吸机顺利脱机拔管,呼吸维持改成无创通气,再之后改成鼻导管高流量吸氧,这个过程说着容易,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毕竟,过早出生宝宝的肺,太脆弱了。所以,喂养锻炼必不可少。

梁羽说:“我们在留置胃管的基础上,先用自制的喂奶训练器辅助,训练峻峻吸吮能力,再到自己吃1毫升、2毫升……采取两小时喂一次,并在每次喂前先抽一下胃里是否有残余,判断上一顿消化如何、有没有胃内出血等情况,现在他自己已经可以一顿吃完75毫升的母乳了。”

在整个救治过程中,一个小小的播放机放在峻峻的床旁,一直陪伴着他。

“‘过早独立’的早产宝宝,心理治疗也需要照顾到。可以让家长把想对宝宝说的话录下来,我们放给他们听。” 儿科副主任刘捷教授介绍道,为让宝宝放松,我们通常会采用“音乐疗法”,通过播放舒缓优美的乐曲来缓解宝宝哭闹烦躁,稳定不安情绪,适应新环境,助于宝宝呼吸更顺畅。

奇迹:医患互信为共同目标努力

“小家伙挺过来了!”随着峻峻病情的好转,终于在他住院的第68天,母子团聚了。

“这几天,我是看着他突飞猛进的好转,吃奶越来越有劲,哭声越来越响亮。”30多天陪伴,峻峻妈见证着宝宝的进步。

其实,要不要救?能否活下来?一直都是遇到低于28周胎龄的超早产儿时,被面临的抉择。而越来越多的包括峻峻在内的巴掌宝宝们,能够活下来,并创造更多的奇迹。这些背后,更多的是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宝宝家人的信任坚持下达成的。

“小家伙有着坚强的生命力,父母对他的不离不弃,让我们很感动,也坚定了大家救治决心和信心。”谈到此处,雅美医生眼中已是湿润。

疫情期间,为缓解家长焦虑情绪,除了安排两日“有问必答”的固定电话问询时间告知进展,将宝宝的照片发给家人,建朋友圈答疑解惑。还在挨着ICU的病房特设“出院前母婴同室家庭式照护病房”。

在这里,家长可以24小时陪着宝宝,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学习照护宝宝的多种技能,比如:正确喂奶姿势、呛奶怎么办、观察宝宝异样等等。

“除了照顾好宝宝,一样应该给予关注和照护的还有他的家人,尤其是生下宝宝后就要经历长久离别伤痛的母亲。”刘捷指出:通过让家人参与到宝宝医疗照护的过程,一方面减轻分离造成的紧张焦虑,另一方面尽早建立情感联系,同时学习护理照护技能,对宝宝的康复、出院后照护及家庭关系的和谐,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峻峻并不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目前成功救治的超早产儿中体重最低的,但守着对每一个生命负责的初心,团队勇担责任、苦练本领,一次次成功抢救化险为夷,越来越多的巴掌宝宝在这里得到成功救治。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