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寨的白皮纸
民国《八寨县志》载:“楮(chǔ),俗称构皮麻,山谷郊野园林皆有。”位于贵州东南自治州南部的丹寨县石桥寨就坐落在一片依山傍水的深山楮林中。
蒸料
石桥古法造纸属唐代造纸工艺。他们用河水浸沤皮麻,浆灰洗料,在岸边山崖下或天然岩洞设槽抄纸。其纸制品以白皮纸坐镇,但也有色纸,色纸又分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六大系列。
石桥白皮纸工艺细腻,纸质优良,十分抢眼,产品远销西欧、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这里的农民也是纸商。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别名黔南州)贞丰县小屯镇龙井村,由于也保留着土法造纸,被誉为“蔡伦村”。乍一听,蔡伦又成了贵州龙井村人。
孟门的桑皮纸
山西吕梁柳林县孟门镇紧挨黄河,河溪交织,水源丰饶,这里生产的桑皮纸,又叫纱纸、棉纸,是以桑树、构树、野生植物皮等为原料制成。桑皮纸曾用于包装茶叶、茶饼、参茸,捆扎钞票,制作灯笼、灯罩、纸扇 、风筝等。北京故宫的窗户纸,一度就用这种纸。
《柳林县志》讲,桑皮纸源于柳林寨(今柳林镇)东,一吴姓人在山西学得手工造纸技术,回到村里置备工具做纸。父传子,子传孙,一户经营,代代搞“单传”。
后来,迁往隔河(三川河)的龙门会村,仍搞桑皮纸生产,并开始传授给村里人。却哪承想,学的人多了,反倒使这种工艺在龙门失传,而在该县很远处的孟门镇黄河边上的前冯家沟村盛行起来。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不管有无政策兜底,有无政策放水、缩水,它都照样赚钱,照样养家糊口。人们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底渐厚。
就造纸一业,那时一定也出现过不少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一个个晋商和南来北往的秦商共唱一曲悲壮的《走西口》。
夹江的书画纸
江,是大山孕育的蛟龙,被群山环抱,也被江在膝下环绕。
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
“夹江”一名,更显山之陡立,水之幽深。这里,多有写着“纸”字的石梯街,窄狭层叠。
流行《竹麻号子》②被誉为“书画纸之乡”的四川乐山夹江县马村镇,山岭沟壑,竹林茂盛。其古法手工舀纸③上承东晋竹纸生产工艺,下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工序完全吻合。
夹江书画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棉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谓之“五皮齐”,浸润性能好,留墨效果佳。古代就有“立起来当镜子,铺起来像绸子”之说。纸张存放时间愈长,价值愈高。上世纪末,新纸100元一刀,存放10年可卖500元一刀,封库20年,就值800到1000元。
康熙年间被定为“贡纸”“文闱卷纸”,后来又以“大千书画纸”命名,与安徽宣纸一并誉称“国之二宝”。
宣纸,是中国的大熊猫、迎客松!夹江书画纸,也是中国的大熊猫、迎客松!它们同是大山的骄子、云水的化育物。像棉花洁白、丝绸柔软、芦花飘逸、白云恬静、栀子清香,又像杨絮、桐絮、柳絮、烟絮、心絮、思絮,如梦如幻。
铅山的连史纸
被誉为“纸寿千年”的江西上饶铅(yán)山县的“连史纸”,原称“连四纸”,又名“绵纸”。原料用竹子,色白、质细,经久不变。那里有民谣唱道:“铅山纸,堪柬册,厚如钱,白如雪。”
《江西造纸史》载,唐宪宗元和元年(806),铅山南部山区就出现了连史纸。宋应星《天工开物》数处对铅山连四纸、柬纸等作了专项推介。
蔡伦造纸画像
明清纸业鼎盛时期,铅山从事纸业人数占全县人口四成,各地纸商仅在铅山河口镇一地开设的纸店、纸号、纸栈、纸庄有百余家。无需集赞打折、群营销、传销,就能实现展销、试销、营销、供销、推销、直销、代销、包销、倾销,不愁无销路。形成了“园区”“基地”,也形成了那时的规模化和产业链,纸张年外销额在50万银两。虽谈不上跳涨,却一直呈牛市行情。
民国初期,铅山陈坊的“晏文盛”“泰茂”“大公”等字号的纸年外销量仍保持在20万件以上。
(《蔡伦纸话》选编三十八)
(文/沙鹭)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