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6月25日消息(记者郑楚豫)六月江南暑未阑,沙龙现场古韵悠悠。6月24日,中国-希腊“古城保护更新与旅游发展”国际文化沙龙在南京举办。来自中国、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教授、学者、博物馆长、城市规划师等各界大咖集聚一堂,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以全球化的理念,交流和借鉴中希双方在古城保护更新与城市旅游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共同探讨“古城保护更新与旅游发展”的时代命题。从更高层次认知古城等历史文旅资源的时代价值和国际价值,提升江苏古城和文旅资源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沙龙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领衔教授、博导周凯主持本次沙龙(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复兴一座古城唤醒一段历史
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智慧力量
古城是会呼吸的历史,古城是一条回家的路。作为沙龙主持人,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领衔教授、博导周凯抛砖引玉,点出此次沙龙的意义所在。
南京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龚良发表主题演讲(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我们要在保护基础上面,让城市得到更新,让人民得到更好的幸福生活。”南京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龚良演讲表示,名城保护既要保城市特色、建筑风貌,也要保文化遗产、文脉记忆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空间,这样每个城市才会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江苏有13座历史文化名城,他们既是历史与传统的积淀,也是城市的街区之美,它们作为物质形态文物古迹融入了百姓生活的非物质文化生活,这是地域文明保护的杰出代表。
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馆长通过发表视频演讲(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馆长尼古拉斯·斯坦波利迪斯认为文物保护不仅仅局限于文物本身。他说,在雅典卫城博物馆,本质上处于古典文化的核心,希腊和中国一样,都是以最好的方式有效保护和促进文化遗产。“博物馆三楼的帕台农神庙,不是一个简单的纪念碑,它是世界文化的象征。然而切断窃取和破坏世界文化财富的重要纪念碑的做法,不仅来自希腊,也来自其他国家。我们重新统一帕台农神庙雕像的努力已经开始有效果,努力不会停止。你们作为亚洲文明的守护者,希望作为我们的朋友和盟友,在这一伟大事业中与我们同在。”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吕晓宁发表主题演讲(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党组成员吕晓宁围绕“人”开展的历史地段复兴,讲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3.0时代。他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根脉,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城市管理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文化遗产走进城市生活,融入城市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文化遗产价值的最好方式方法。将尽一切努力,让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保护传承下去,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在见证和提升人类文明中的积极作用,南京愿意竭诚为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史照进未来诗意生活栖息
专家纵论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建筑和古老的历史遗产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护过去的遗产?如何做到在城市发展,甚至是文化和可持续旅游中尊重过去的原创性?
意大利建筑师、博士、教授罗杰威以“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为题,讲述了意大利历史建筑和历史小镇文化保护规则。他呼吁对中国的历史遗产保护问题进行全面而广泛的探讨,认为有必要制定一部全国性的法律,对城市、城镇、村庄和建筑进行明确、清晰的规定,这一规定必须极力对历史遗产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进行保护。意大利在城市、建筑和艺术的历史保护问题上的规定,在准确性和语言学方法方面是最精确和严格的之一,技术和过程受到法律和经验的严格规范,建议两国之间进行严格的合作,保护和维护过去的文物。
雅典国家技术大学教授艾莱妮·迈斯特欧以视频形式,解答了如何为希腊古城赋予新的生命,他以雅典普拉卡区域古城保护与更新为例,普拉卡(plaka)是雅典最古老的街区,它从古典时代就开始发展并一直存在到今天。大约在1970年,当地媒体报道了居民对普拉卡这个历史悠久地街区所处环境的抱怨。当时的科学家们不断地写文章、举行会议,谈论需要对这个历史街区做些什么。在压力下,国家意识到这一点并于1973年委托进行了第一项研究,以解决普拉卡的问题,以期对其进行升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初步研究中,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第一次分工合作,以便能够全面涵盖普拉卡的物质和非物质特征,也就是说,查看和了解其建筑物的状况,还要能够了解该地区居民和工人的问题。如今,街区设立了一个专门办公室,任何人都可以来这里就修复他们房子的问题,给专门办公室提建议。
古城保护更新,是一个古老而又非常现代的话题。古城保护更新,保护必须摆在第一位。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城市历经各种风雨,文化遗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破坏,我们应该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留古城最本原、最鲜明地历史风貌。古城需要保护,也需要更新。古城之美,既有原汁原味的古老之美,又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之美。如何在尽可能完整地保护古城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既尊重“古人”也观照“今人”,深度挖掘文化遗产中积淀的城市历史和人文内涵,擦亮城市文旅“金字招牌”,让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应与高水平的古城保护更新比翼双飞,是我们必须回答的课题。本次国际文化沙龙为古城保护更新与文旅品牌发展贡献建议与力量,古城保护更新的话题却永不止步。
主持人与古城保护专家进行对话交流(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新时代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光彩
古城沉淀着古人智慧,承载着历史文脉,是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历史给予时代的宝贵馈赠。保护古城就是保护历史,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瑰宝。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周学鹰分享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详细分享历史文化名城1.0版——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名城2.0版——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名城3.0版——四川阆中和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等案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小西湖”社区规划师鲍莉分享了“积极干预——小西湖街区再生实践侧记”案例。她认为,如何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握好保护不开发的尺度,平衡历史传承、文化复兴、特色彰显、市场发展和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的精细化更新,从物质和人文两方面来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生态演进展开积极干预 (Positive interventions)是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 也是建筑学应对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实践领域。作为南京老城南保有一定传统肌理的居住型街区,其自身的社会、空间形态特征,为塑造城市中的居住建筑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可能。城市居住不止于住,存量更新在于精细化。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底蕴所在。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