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际的安化,偶尔阳光耀眼,偶尔烟雾缭绕;在翠绿的茶山上,茶叶在春风中吐露芬芳,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鲜爽的茶香。
在安化的一座山里,“茶王”廖美华坐在茶室里喝着黑茶,和客户们聊天。茶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黑茶,以及和茶叶相关的一些典籍。很多人说,来廖美华的茶室里喝茶,茶香扑鼻,感觉到“心都静了下来”。
五代毛文锡在《茶谱》里写道: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渠江薄片茶生长在这里,令人恐怖的毒蛇猛兽也出没在这里。这描述,曾给黑茶敷上几许神秘。带着些许神秘的安化黑茶,明朝初年列入洪武二十四年的贡茶采办名录,年贡“芽茶”22斤,由县长监督,在大桥、仙溪、九渡水与龙溪等四保采制,史称“四保贡茶”。
廖美华说,他想把黑茶这份古老和神秘,一直传承下去。
01 兜兜转转,他选择回安化开茶厂
山路蜿蜒云雾蒸,挑夫驮马汗涔涔。崎岖的山路,是安化的一大特色。八九十年代时,因为交通不便、基建尚未完善,不少村民下山一趟,需步行4到8个小时。
在廖美华的记忆里,安化是个秀美却又贫瘠的地方,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家境并不富裕的廖美华,为了让兄弟姐妹上学,11岁便辍学做了篾匠。
竹器品的制作要经历选竹、砍竹、破竹等10几道工序。11岁时,年幼的廖美华要剖开一根竹子,因为力气不够,拇指总是被竹纤刮伤。“因为书读得少,童年时吃了很多苦”,廖美华不仅做过蔑匠,还做过油漆工、矿工等等不同工种。童年的经历,让廖美华年纪轻轻便学会了怎么和人打交道,为他的茶叶事业打下基础。
廖美华在17岁时,跑到长沙做茶叶销售。擅长开拓的廖美华,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到各个行业的老板面前送茶叶样品,并进行推销。他用一个小小的本子,记下了长沙地图和每个客户的电话、姓氏以及喜好。不到半年,不少客户都和他相谈甚欢。
也是这时,廖美华正式和茶叶结缘。热衷学习的廖美华,还跑到云南的茶厂学习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茶叶相关的纸质书籍,他也反反复复翻阅、学习。“书都被我翻烂了”。
彼时,廖美华接触的更多的是云南出产的茶叶。一次机会,他恰巧回安化,认识了一位技艺精深的制茶老艺人,在他家喝了黑茶。黑茶的香气醇和,滋味甜润,有比较厚重的口感。廖美华很是喜欢,便收了不少茶“自己喝”。过了一个月,廖美华发现,自己肠胃消化不良的毛病,竟大为改善。
制茶老艺人的女婿的一句话,“一言惊醒梦中人”。
“既然你做茶叶,为什么不做我们安化本地的黑茶呢?拜我岳父为师,你能学到很多。”
琢磨了一段时间,2005年,廖美华决定回安化办茶厂。他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拿了出来,在老家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撘了个200平米的简易厂房,开始拜师学艺、潜心钻研。
在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里,七星灶烘焙颇为重要。现代研究证明,茶叶在七星灶长期高温烘烤后,在强烈的热协同作用下发生剧烈的聚合、分解和升华,促进了风味物质的重组和花色素苷及咖啡因的升华,有效降低了茶汤的苦味,咖啡因的含量也大大降低。
为了砌建出合乎要求的七星灶,他砌起、拆掉,又砌起、又拆掉,反反复复试验了30试验多次;为了让烘烤的茶叶达到最佳品质,廖美华采购了不同种类的木材反复试验,最终选用品质上乘马尾松作为燃料……多次摸索和不断请教师傅,他终于掌握制作千两茶和天尖茶的工艺流程,茶叶的品质也被市场所认可。
02 建茶厂,“硬件”、“软件”两手抓
走进廖美华的茶园生产基地,一股浓郁茶香迎面而来。一条条快速运转的黑茶加工生产线上,工人们各司其职,有序地进行生产。
2005年时,安化黑茶在市场上还不算“知名”。廖美华办厂初期,许多人并不看好他的这份事业。但廖美华对安化黑茶很有信心。在他看来,茶叶事业的扩大,是急不来的,需要一砖一瓦,逐渐积累。十余年来,廖美华的茶厂也渐渐地变化。
“我们刚开始建的厂比较简单,也没有太多现代化设备。这里的每一栋厂房和设备,都是一点点建起来的。”
廖美华坦言,刚办厂那几年,只要手头上一有现金流,他便会把厂房重新翻修,并把设备更新迭代。为了找到一款好的茶叶杀青机,他跑了五六个城市。
与此同时,他买下更多的宅基地,“以便未来茶厂的扩大。”
不仅是在“硬件”方面持续提升,在“软件”方面,廖美华也要求尽善尽美。他安排了专业的食品安全讲师,从职业道德、质量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法》等方面给员工进行教育培训, 使每个职工牢固树立注重产品质量,以制药的卫生标准制茶的意识。
从原料拼配、到工艺流程及机械化设备的研发改进,廖美华几乎是茶叶生产领域的通才。这些年来,顺应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他不断改进工艺标准,使茶厂的黑茶生产日趋清洁化和节能化。
“做老板,样样都得操心,”从收茶叶、控制生产工艺标准、监督生产管理制度等方面,廖美华在茶厂几乎是全程参与。他说,对于大型茶企,保持同一款产品品质多年稳定,反而比做出一两份好茶更难。
2012年时,他成立了安化华美润茶业有限公司,注册了“廖氏兄弟”商标。现有厂房面积1万平米,机械设备有20余台套。廖美华表示,“未来还要继续升级厂房和设备”。
03 “不管是做茶还是做饭,都要追求品质”
多年在茶厂的耕耘,终成硕果。
这两年,为了致敬安化安一代茶叶专家,廖美华专注于压制一批“传承”的茯砖茶。为了完美复刻1953年以来茯砖茶的优良传统工艺,他连续一个多月每天晚上睡在烤房,坚持两个小时巡查一次,通宵达旦地把关每一道工序。
当他把这批茶送往2021年第五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时,一举获得了“茶王”桂冠。要知道,“茶王”评选中共有380个产品,178家茶企,其中不乏早已在市场上名声较响的产品。低调的廖美华,一下子声名远扬。
在廖美华看来,不管是做任何事,都要“用心”,追求品质。喜爱茶叶的廖美华,同样对“吃”颇有追求。为了让员工吃上无污染的食品,廖美华在风光秀丽的茶厂后院饲养了鸡鸭。他还专门请人在茶厂附近种菜。
廖美华养的走地鸡,运动量很大,鸡身灵活、轻巧便捷。在他看来,这样的鸡,在炖汤的时候,油少肉香不油腻,口味更佳。
有时,他还会和员工们一道,到山里采摘鲜嫩的笋尖。“新鲜的竹笋很美味,可以炒腊肉,清香四溢;还能煮熟,用自家的油辣椒凉拌….”谈起美食,廖美华便滔滔不绝。
“一定要让员工吃品质高、无污染的食品,这样才可以让他们有更好的精力和体力来应对工作!”
平日里,除了用上好的食材给员工做午饭,廖美华也常常亲自下厨,招待亲朋好友们。每到中午,他家的饭桌总是香气四溢,不少客户也喜欢到他家“蹭饭”。
在廖美华眼里,泡茶、做饭这些事,看似小事,背后其实都是“大事”。每一个物料、每一个细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用心研究。“其实,能把企业做好,就是把一件件手头的小事都做好。做好每一个细节,才是成就大事的基础。茶叶这份事业,我想要一直做下去。”
03 心系家乡,他在山里播撒“善”的种子
2022年3月,一辆红色醒目的大卡车终于驶入了安化一所山区学校。孩子们欣喜若狂,因为他们知道,车里面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套——全新的桌椅。早前,山区的孩子们用的桌椅不比城里,桌面早被磨损得凹凸不平,表层的木质已经变软,可以轻松地用笔在上面扎出小洞椅子;有的桌脚,甚至摇摇晃晃。
全新的桌椅“礼包”,正是来自廖美华:“我希望安化的孩子们,都能够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多接受一些教育,就能少受一点苦。”
在廖美化看来,教育,能够逐渐改变一个乡村的面貌。近三年来,他为安化山区学校捐赠了近2000套课桌椅和其他多媒体设备,金额达40多万元。
平日里,廖美华还要定期走进安化的大山里,给一些残疾人和高龄老人送慰问金和粮食。时间长了,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认得他。
除了关心乡村教育和扶贫,廖美化还格外关心人居环境。建茶厂的初期,个别村民曾在茶厂附近的河里扔垃圾。廖美化便组织自己的员工,去河里帮忙清洁,还给村民们讲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当时,很多人对廖美华的举动表示鄙夷:“办茶厂就行了,还管这么多干嘛?”
诚然,廖美华心里想的,并不只是“清洁河道”这一件事。他心里装的,是整个安化。“河道干净了,也能保持安化这些茶园的土地和用水质量,让我们的茶叶品质更好。而且外地人来旅游,看到我们安化是美丽的,也是城市的形象问题!”
如今,在廖美华的坚持下,茶厂附近的小溪和河流,多年保持着清澈的样子。澄澈、深远而绵延的河流,滋养着这里的土地和茶叶。
廖美华也做了新的十年计划。他在思考,如何把生态旅游项目和茶园风光、茶文化底蕴相结合,串起百公里十万亩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