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玩故乡里 | 各行各业的商铺都聚集在【百艺坊】

旅游 凤小怡爱旅行 2022-07-15 14:59

原标题:趣玩故乡里 | 各行各业的商铺都聚集在【百艺坊】

故乡里民俗文化村

百艺坊是我们村落的市集的地方,各行各业的商铺都聚集在这里。

百艺坊主要展示旧时的七十二行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当,例如打铁、打棉胎和织布等,以及一些旅游特色商铺和民间传统手工艺。

part·1 金绣楼

金绣楼,在建筑上采用了潮汕著名的金漆木雕为主要装饰手法。

潮汕的金漆木雕始于唐宋,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多以樟木或杉木为基本原料,加以生漆和金箔而成。所以整体建筑给人以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感觉。这座金楼是一比一仿照顺德碧江金楼建造成的。

三寸金莲

右边的小姐房,“三寸金莲”是对中国缠足女子所穿的绣花鞋的美称,是套在那双呈“三角形”的脚掌上的小鞋。这双“三寸金莲”鞋头微尖,颜色为金黄色,做工华丽夺目,上面绣有牡丹图案,有富贵之意。

这张高高的凳是缠脚凳,是古时女孩子缠脚时所坐的凳子,旁边放的就是缠脚布了,缠脚布是缠足的工具之一,在旧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三寸金,四寸银,五六铁,大脚板没人要。

所以旧时的女子为了走路显得婀娜好看,长大后嫁个好人家,在4、5岁时便用布将脚包住,使脚掌不能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包脚的布会越来越紧,所以俗语也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缠足的痛苦是现代女性难以想象的。

part·2 红妆馆

《木兰花》词:“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 ”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红妆馆展厅主要展示了旧时婚姻习俗和一些红妆物品,让大家感受到新婚生活的美满。

一进门就看到一个纯木制作而成的大红迎亲喜轿,又称“花轿”,是旧时婚嫁礼仪的交通工具。花轿最能体现新娘的身份和地位,坐彩轿是红妆女子一生难忘的荣耀,“坐花轿入正门”有明媒正娶的意义。

喜轿分为二人小轿、四人轿和八抬大轿。迎亲花轿在制作上大有讲究,其尺寸、饰物都有一定之规,所用之木木料结实、雕刻细腻、结构严谨,花轿雕刻镂空,周围能够通风透气。

新娘子上轿后会拉下布帏遮挡,真正迎亲时会对喜轿进行装饰,如贴红“囍”,插上鲜花等。结婚花轿装饰其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和成双成对的意思,两两相对组成,含有祝福新婚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之意。

新娘还手抱苹果或花瓶,跨过放在花轿门前的马鞍,就代表着入门平安之意。

part·3 集雅厅

集雅厅是一座集历史、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里面展示了有大到300多斤重的油槽,小至一颗直径只有5毫米的纽扣,集雅厅展示了上万件的老物件,每一件老物件都述说着各自的感人故事,这点点滴滴都深藏在记忆的深处。

集雅厅

前厅(箱栊展)每一个箱栊都有自己一段历史,也有曾经的繁华和沧桑。这里展示了行李箱、戏子箱、镖箱、钱箱、衣物箱和书箱等,它们特点各异,功能各不相同。

中厅(万家灯火)油灯是起源较早、延续和发展时间较长的生活用品之一。灯作为照明的工具,实际上只要有盛料的盘形物,加上油和灯芯就能实现最原始的照明工具。当有彩色的灯的出现,则是人类将实用和审美结合的成果。

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供电设施和照明技术不断发展,煤油灯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后厅(衣食住行),该展馆通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筷子、碗、衣服等物品,真实的展示了祖辈生活物品。

中国的饮食用具丰富多样,而筷子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用竹筷子进食,运用自如,经济方便,被欧美人士赞为是“艺术的创造”和“东方的文明”。

右边展柜为大家展示的是从汉代到民国时期的各种款式,各种材质的筷子。它们的用途除了用于进食外,还有独有的文化寓意,例如有寿星专用的筷子、有方便外出携带的佩刀连着的筷子、还有可以用于检验食物是否有毒的银质筷子等。

左边展柜展示了旧时的童帽,旧时中国民间礼俗习惯,在婴儿期至六岁幼年期间,举凡外出、节庆,小孩都带帽穿衣着鞋,以示礼貌与家庭尊荣。由于童帽是过去普遍流行的衣饰,故不乏传世实物。

part·4 当铺

当铺堪称为中国最早的融资机构。典当行业起源于南北朝的僧寺,清代时期遍及全国,成为最大行业之一。

当铺的建筑类似碉楼,底下的建筑材料也使用红砂岩,可以防火攻,也可以防被盗的作用。

在清末民国的经济生活中,当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人们急需用钱而没有现金时,便把物品拿去抵押换现金应急,这是当铺最基本的作用。

当押者将物件举到“朝奉”也就是当铺的定价师傅面前,由朝奉按照行规给出一个价格,但是,朝奉会有意将物件的价值贬低以赚取更高的利润,在当时,广东的当铺有一个叫“九出十三归”的行规,由于旧时当押业利润可观,所以,民间有“若要富,开当铺”的说法。

【故乡里民俗文化村】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岭南博物馆群

亲子出游的首选目的地

【地址】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

碧桂园假日半岛故乡里民俗文化村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