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观察·旅发看山东|年画之乡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

旅游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2022-06-26 11:29

原标题:文旅观察·旅发看山东|年画之乡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

高密市姜庄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扑灰年画和泥塑的发源地,近年来,该镇依托非遗文化丰厚底蕴,将文化振兴与为民服务相结合,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总体规划与因地制宜、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按照“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全力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享“传承人得保护+群众得实惠+村集体经济得壮大”的文化成果,让备受现代文明冲击而逐渐尘封的非遗根脉得以存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因子、夯实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两创助力乡村振兴的“姜庄路径”。

姜庄镇位于高密市北部,面积123.75平方公里,辖67个行政村,辖区内现有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剪纸、木版年画、地秧歌、字画装裱修复技艺等6项国家、省、市级非遗文化项目,非遗传承人共32位,非遗从业者69位。该镇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艺术文化之乡”等称号,聂家庄村获得“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山东省景区村庄”等荣誉。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城镇”“国家级重点镇”“山东省纺织名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山东省民间艺术文化之乡”“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聂家庄村荣获“中国泥塑第一村”“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山东省景区村庄”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统筹谋划布局,推动非遗文化惠益于民。一是打造产业基地,推动文化传承保护。倾力打造“一园、四基地、多点”文化产业布局,一园即红高粱艺博园,四基地即高密泥塑产业园、聂希蔚泥塑传承基地、树花扑灰年画产学研基地、吕蓁立扑灰年画研究馆,多点即以石见亭石家画堂、聂佩斗泥塑等32位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的创作点,编写《姜庄镇非遗文化发展五年规划》,为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承与保护搭建平台。二是创新载体平台,推动文化集聚。镇党委自筹资金20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占地100亩的泥塑产业园,对泥塑产品从取泥—捏塑—上色—晾晒—销售—展览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整合,设有高密泥塑文化艺术馆、高密市立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李金波剪纸艺术馆、李连中木版年画工作室、“天下第一虎”文化广场、产学研实践基地、餐饮休闲区、虎头湾、冬暖式大棚项目、泥塑协会工作室、电商直播工作室等20多个功能区。三是提升品牌价值,辐射带动就业。持续放大具有文化附加值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非遗传承贡献乡镇”“聂家庄——中国泥塑之乡”品牌效应,从莫言、“高密四宝”等文化要素中,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有效推动非遗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截至目前,全镇共有32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引领带动5000多名群众从事非遗产品生产、民俗文化研发。四是聚力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依托红高粱艺博园、高密泥塑产业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模式,鼓励支持聂东、聂西、仁一、前屯、顺北、李仙等村居发展乡村观光、文化体验、田园采摘等业态,倾力打造以聂西村、孙家长村等为代表的特色民居示范村8个,联合省内外大学,打造“大学生非遗研学基地”,通过独具特色的泥塑、扑灰年画等非遗文化吸引清华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知名高校研学团队20余个,研学人数超过1500人。

多维立体传播,推动非遗文化行稳致远。一是创新保存手段,确保非遗传承活态流变。坚持“大数据、大平台、大传播”探索非遗大数据建设,采取数字化手段对现存的明清等时期作品进行采录、存档、传播,实现高效信息化,加大对非遗作品数据库、项目申报数据库等建设,实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创新性开发。二是拓展传播形态,强化非遗保护宣传态势。坚持以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举办“非遗民间艺术节”“非遗进校园”“非遗成果作品展”等活动,联合央视录制《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内容,对聂家庄泥塑和扑灰年画进行立体报道和全方位宣传,为非遗保护和文化“两创”营造良好氛围。三是依托资源优势,推动非遗成果立体展示。以“红高粱文化节”等活动为媒,利用“互联网+直播”“互联网+创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形式,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聂希蔚、吕蓁立等人“头雁领航”作用,注册“聂家庄泥塑合作社”,打造姜庄非遗文化品牌,邀请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对王树花、石见亭等非遗传承人进行全方位报道,其中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吕蓁立多次参加全国性的非遗精品展览活动,其代表性作品《百年和合》《盛世集锦图》《祝寿图》等在国内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首都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机构收藏,提升了姜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

厚植人才基础,推动传统文化革故鼎新。一是成立专门机构,探索非遗发展全新业态。探索非遗产业“大师模式”,先后成立高密市泥塑协会、泥塑产业合作社、姜庄镇非遗研究会和非遗产业联盟,由镇党委书记兼任会长,26名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会员,并设立专项基金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及产业发展,团结各行各业的非遗爱好者与执业者,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及多种资源,促进非遗文化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使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二是推动产业迭代,促进非遗创作吐故纳新。践行“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深度融合原则,拓展发挥“非遗保护+”功能,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展“线上+线下”传承活动,紧跟发展热点,创作体现时代特色的作品。三是强化人才培养,激发非遗传承内生动力。制定非遗创业培训计划,完善提升师徒传承的传统培养模式,定期组织开展大型直播销售活动,帮助非遗艺人学习电子商务、市场销售等技艺技能,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带头人。截至目前,共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文化创意人才培训班40余场,32位非遗传承人带出徒弟100余人,组织直播活动12场。

通过持续放大“一园、四基地、多点”载体优势和品牌效应,着力发展教育研学、文化旅游、文创展示、电商直播等多种业态,共建设非遗产业园区、基地5处,设置非遗研习所40余处,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引领带动5000多名群众从事非遗产品生产、民俗文化研发。 定期组织开展大型直播销售活动,帮助非遗艺人学习电子商务、市场销售等技艺技能,培育扶持学得好、留得住、干得强的非遗带头人。

在打造聂家庄民俗文化村过程中,该村因前期村庄规划不清,存在大量老旧房屋、乱圈乱占现象,在全镇“违建集中拆除月”行动中,将聂家庄作为拆违重点村并成立工作专班,由镇党委书记李梅担任专班组长,冒严寒、顶冷风,倒排工期、全力推进,共拆除清理建新不拆旧、断壁残垣、乱圈乱占等70处。在完成村内户户通、旱厕改造、打通断头路的基础上,对村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问题进行彻底清理,建设多处小广场、小公园,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力度,强力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通过逐户走访、实地查看,详细统计出全镇目前有69人从事泥塑、扑灰年画、木板年画、地秧歌、字画装裱修复记忆、剪纸等传统文化工作,其中有2位国家级传承人、2位省级传承人、10位潍坊级传承人、18位高密级传承人。根据人员信息、从事行业、地理位置、营业状态等方面情况,建立了《姜庄镇传统文化从业者台账》,并绘制出《姜庄镇非遗传承人分布图》。同时,镇党委定期组织走访、慰问、推介等活动,帮助各级传承人和从业者申请提升级别,使得传承人得保护、非遗文化得发展。

通过持续放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泥塑之乡”等品牌效应,搭建泥塑产业园、产学研实践基地等平台,同时发挥合作社和产业协会作用,逐步拓宽了文化产品对外销售渠道,手艺人们也充分展现“匠人精神”,把高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品,将“产品”制作成为有生命力的“艺术品”。与此同时,手艺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年轻人参与让群众意识到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发展前景,开创设计抱枕、玩偶、手绘玩具等文创产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