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石窟大省-甘肃有太多让你惊喜的石窟景点,家喻户晓的敦煌莫高窟,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以及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等等,相比之下,今天马且停要分享的炳灵寺石窟,同样是价值极高的一座古迹。
那么何为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地处甘肃临夏永靖县西南40公里外的积石山,根据第6龛的西秦“建弘元年”题记,我们可以了解到炳灵寺石窟为西秦建弘元年,当时的人们在黄河北岸的崖壁开龛造像,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现存石窟中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造像题记。
当然凭借着这一题记,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炳灵寺石窟的开始营造要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上100多年,这也奠定了相对小众的炳灵寺石窟在中国石窟界占有一席之位。
炳灵寺石窟虽然始于西秦,但在此后的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等时期均有过不同规模的开凿和扩建历史,经历千年如今的炳灵寺石窟景区内依然保留着183个窟龛,造像达694身,壁画900平方米,如此体量不论是在甘肃省内还是国内都不算小。
炳灵寺石窟景区大致可以分为上寺、下寺和洞沟三部分,其中仅上寺和下寺对游客开放,旅游看点也主要集中在这里。
第1大特色:西秦时期的窟龛
在我看来,炳灵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其最早开凿的窟龛,也就是1600多年前的西秦洞窟,这些洞窟内的造像几乎代表了中国早期造像和石窟文化。
西秦时期的造像主要以木胎、 石胎制作而成的泥塑为主,在泥塑和壁画造像风格方面也主要借鉴了古印度造像风格,呈现出犍陀罗和秣菟罗的风格,比之后的中原造像风格多了几分异域风情。
西秦时期的窟龛主要集中在炳灵寺景区的第169、192和195窟中,尤其是炳灵寺景区内最大、最早、且内容最丰富的第169窟是炳灵寺石窟中价值最高的一个窟龛。
为什么说169号窟极其重要呢?因为在这里除了可以看到犍陀罗和秣菟罗风格的壁画和泥塑外,造像旁的题记也是中国石窟中发现最早的纪年题记,仅凭这一点就可以顺利成为镇窟之宝。
第2大特色:北魏时期的窟龛
时间来到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早期造像还带着169窟中的犍陀罗风格,随后到了北魏中期这种犍陀罗风逐渐变成了秀骨清像的风格,而后随着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北魏晚期的造像也逐渐开始中原化,很庆幸的是炳灵寺石窟中很多造像正好见证了北魏早中晚三时期造像风格的演变过程。
旅行者可关注第126、128、132等窟,尤其是开凿于5世纪后期的释迦、多宝佛窟,可以看得出来中间的两尊佛像完美的呈现了当时流行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风造像。
第3大特色:北周时期的窟龛
时间进入到北周,这期间的造像又逐渐从北魏时期的秀骨清像变成佛像肉髻低平且丰满的形态,不过比起隋唐时期的丰满又收敛了很多,我姑且称其为不张扬的丰满。
旅行者可关注第6、82等窟。
第4大特色:见证着炳灵寺石窟辉煌的隋唐
到了隋唐之际,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进入到了辉煌时期,正处于两条重要通道交汇之处的炳灵寺也迎来了其高光时刻,南来北往的商贾和佛教信徒选择在这绝佳之地捐资开窟造像。
如今炳灵寺石窟内的造像也是以及唐代石窟和造像最多,其中第171龛的唐代大佛更是唐代造像中最为耀眼的一尊,凭借着27米的高度成为了炳灵寺石窟的标志,更成为了世界第九大佛以及中国第五大佛。
整座唐代大佛上半身依山石雕,下半身泥土塑成,历代多次修缮后逐渐失去原滋原味的气息,尤其是2011年对大佛的面部、手部、脚部等进行考古修复,不过好在丰满的形态依然呈现出唐代造像的特色。
第5大特色:见证着炳灵寺石窟辉煌的隋唐
西夏时期丝绸之路改道后,炳灵寺石窟也逐渐失去曾经的辉煌,逐渐衰败,不过到了元明后藏传佛教盛传于炳灵寺,期间开凿的石窟均为密教特色,尤其是第70窟的木胎泥塑观音像最让我喜欢。
这尊观音为八臂十一面,双手合十,左右各三臂,为典型的藏传佛教造像,通过这尊造像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炳灵寺后期历史中藏转佛教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很难用一篇文章去形容如此丰富的炳灵寺石窟,而我也仅是只言片语去述说其中的美妙之处,更多的看点需要自己去发现,比如中国早期的飞天、北魏仅存卧佛、第169窟中形似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妇女形象的供养人等。总之不论是欣赏黄河美景抑或是领略中国石窟文化,炳灵寺石窟都会让你惊喜满满。(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