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旅游 九州心理 2022-04-17 10:08

原标题: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同学们聊天,说起青春期孩子那些事。

起因是几个要好的女大学生因分别在各自的恋情中分手,出于“报复”令不知情、不相干的男生感情受伤,不仅没有羞愧或后悔,还津津乐道为外人所知。

我想也许你的心情和我一样,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毕竟,恋爱中的男女分分合合本是平常。

然而将恋爱中较为常态的事件或情感放至不相干的人身上报复,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这里我并不想引起家长特别是青春期家长的恐慌。也不想就报复谈报复,只是想和大家一起,透过表面现象共同思考。

一个不把自己、他人当回事,不爱惜自己也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有着怎样的曾经造就了内心如此的风景。

身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养育和引导我们最爱的孩子?

希望能透过一个小小话题,引起你的思考、触动与共鸣。

关系背后没有被看见、言说的内在

曾奇峰老师说,一切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恋爱受伤、采取行动报复他人。有点动力学基础的人知道,这是关系中的强迫性重复。

换句话说,这个模式有原型,来自成长中和主要养育者的关系。

我想大家不陌生幼儿园门口、超市、游乐场等不同场景出现的熟悉的景致。

孩子想再要一个玩具或其他,再多和小朋友玩一会或游乐项目,如果成人未事先约定,或在已经约定好的情形下,一再妥协,直至内心防线崩溃。

于是在面临孩子依然耍赖时,“再闹警察就把你带走,不要你了”的威胁冲口而出,头也不回地假装离开......

面对成人的愤怒远去,孩子原本想要更多的欲望没有被满足,内在还有没有处理掉的愤怒、挫败、难过、悲伤, 此刻被惊吓代替。

最后,他们只能带着满脸的鼻涕一把泪一把,哭咧咧地追随成人的身影。

怒火中烧的成人,如果此时清醒过来,觉察到刚才的情绪过激,即便没有帮助孩子处理事件中的诸多情绪,但心疼着看着孩子的眼神和抱抱也会缓解孩子内心的焦虑和被遗弃的不安。

相反,如成人回到家中,依然忿忿不平,余怒未消,孩子在原来未被处理的情绪基础上,又多了一份要被修理的恐惧。

如此类行为一再累积,未被看见、言说的情绪必将积攒一箩筐。

儿童的特点是这次不行,下次再来,这就是老话讲的“忌吃不忌打”。

正是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语,让成人感觉上孩子似乎忘记了,但都成为早期记忆埋在身体里。

只是时间久了, 事件过去了,但事件触发的情绪、感受却一直在。

而除了这些未被看见和言说的,还有和父母之间相处的模型被保留了下来。

这些模型将是一个人走向外在世界所有心理、行为模式的原型。

而当把一个人放在生命的长河中去看,这些早年没有被满足的欲望,没有被看见的情绪,经由强迫性重复,移情性地放入不同的关系中。

也许有很多成人自己都不自知,那个当下无法面对孩子哭闹、耍赖的成人,在那个瞬间,是一个长着成人面孔的孩子。

也许你会说,这事儿太小,不值一提。

成长中正是无数小事累积。不出事则已,出事则生活中的曾经小事均为大事。一如蝴蝶效应。

成人造就孩子内心

温尼科特说,世上没有婴儿这回事,看到一个婴儿就看到背后的母亲和家庭。

青少年亦如此。看到他,就看到早年和养育者的关系、互动模式。

美剧《成长的烦恼》中,迈克和2个好友去参加派对,当他意外发现派对里的人在吸食可卡因并告诉了2个朋友时,面对邀请他们吸食的人,是一起做,还是快速离开?

也许你会说选择离开。然而对青少年而言,离开就意味着没有勇气。不管事件是否违法。

迈克带着沮丧回家,无助地告诉爸爸杰森。他并没有开心于自己拒绝别人同吸毒品,而是担心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这个胆小鬼......

震惊之余的杰森告诉迈克他做得有多正确,作为父母他是多么为他骄傲。并听他讲述自己的担心、失落和沮丧。

终了,杰森告诉儿子,和他一起去的波纳他们也很快离开了,他们也没吸食毒品。

说到这,我想,如果三个一起要报复他人的女孩,但凡有一个人对此事提出质疑,不跟风,也许后续的事件就会避免。

但凡在一个人不知该如何是好时,内在总有个声音告诉他、提醒他,妈妈爸爸爱你,不管你做了什么都爱你,并得出属于自己的正确判断,也许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就避免了。

然而,当在成长中,要么被成人拒绝、否定、遗弃感深留心中,习得期待终将落空,内在不会得到满足的匮乏感。

要么以哭闹、耍赖取胜,习得以自我为中心,侵入式逼迫他人就犯、不顾及他人感受模式被无意识保留,为今后人际埋雷。

无论哪一种,当长大,内在没有被看见、言说的部分都会一直在。

只不过前者的内在,保留的是渴望被看见、关注,怕被否定、拒绝,形成内在的低价值感,在人际中总多了一点对来自他人的肯定、认可的欲求。

后者内在保留的是自我中心,也许短期内会达到目的。却因失了人际界线,不顾及他人,极易在不自知的情形下被群体孤立,进而失去更多。

而这还会引发其攻击向内或用愤怒等早年习得的模式持续操控,甚至产生报复心理等。

说到这也许你清晰了,我在引导大家看到一个真相。

我们既要看到孩子的情绪,又不要让他们在要求更多时感觉羞耻。既要谈论那个想要更多的欲望,又要给予适度规则。

不是无限满足孩子才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因为当隐藏在孩童内在的欲望被过度满足,其内在反而充满不安和困惑。

因为这丧失的不仅是成长中的规则,还会因膨胀的欲望引发未经现实检验、吹大的假自体。

如此,隐藏在早年成长中的欲望和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被看见和言说,亦失了在规则中看到、理解自己、感知他人的机会。

而当不被满足滋生的向内攻击或怨恨积攒并满溢,攻击自己、报复他人也就在情理中了。

孩子长大,不过是一个人内在成长的呈现。是成人造就了孩子的内心。

孩子和成人都需要尊重、理解、支持与爱

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身为父母,不管多不希望成为不想成为的人,但多数还是长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试问有多少人在责骂孩子过后,痛恶自己像父亲或母亲附体?

又有多少人嘴上说着不能让孩子像自己小时一样,用和自己小时完全相反的方式对待孩子,却依然同样制造着理解我们自己的孩子?

因为反认同也是认同。

成长是有痕迹的。每个生命都在言说成长的秘密。

青春期的迈克能把一件令所有家长恐怖的事开诚布公地讲出来,在那个当下做出正确选择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为他有着一个开放、安全的爸爸,那里充满爱、尊重与理解,而不是严苛与责难。

从这个角度说,在关系中受伤、转嫁他人,不难猜出其成长中的对待与被对待。

意即当我没有被理解,我也无法理解他人。于是在面对难以面对的痛时,转向他人。现实版的“踢猫”。

那些没有发泄出去的愤怒自以为转移后痛就不在了。其实一直在。

转移也好,报复也罢,都是内心的言说。

说到这,我有点难过,一个人要无助到何种地步,用此方式和别人连接,让他人理解自己。

当然,你知道,我既不想评判,也不想为错误行为辩解。

只是在看到这一切,为人父母做什么样的思考,这是我们要关注的。

孩子脱离成人视线后的几乎所有行为表现,都和曾经析我们的养育,我们价值观的传递有关。

而所有言行都是早年被养育、对待的呈现和表达。

也许你有了答案。知道这一切是怎么来的。

我们希望孩子以后什么样,包容的、理解的、有爱的、感恩的......这就是方向。

要想朝着方向稳稳地走,父母内在要有足够的被理解,被爱的经历。

父母是孩子的价值观,父母就是孩子的规则。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不是学到什么具体的方法,而是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说什么做什么更重要。

身为成人的我们有很多路径成长,再经由我们的内在成长,将爱,理解,尊重通过亲子联结的管道传递给孩子。

这就是方向。

编辑 | 花花

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近期课程 (点击可查看详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课程表

【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招生简章(常年招生)

【社会工作师】人社部、民政部双认证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少儿心理发展咨询指导师培训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师培训

【家庭教育指导师·智慧父母培养计划】

以性为议题自我探索体验工作坊(5.1-3)

张沛超家庭深度动力工作坊杭州站 (5.2-4)

陈灿锐荣格曼陀罗绘画疗法连续培训 (5.13-15)

罗家永全国心理拓展实操高级班(5.20-22成都)

张海音客体关系精神分析连续培训(5.20-22贵州)

蔡仲淮国际临床催眠师认证系统培训(5.26-29)

张维扬博士觉梦工作坊第三期厦门站 (6.10-12)

金天博士人本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工作坊 (6.24-26)

李晓驷心理咨询技能深化连续培训(8.5-7 贵阳

徐钧自体心理学连续培训项目( 广/深/长 8.5-7 )

邱丽娃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8.25-28)

zvika舞动 |身心之恋 系列 (大理8.26-29)

陈伯炜国际潜意识引导OH卡系统培训( 9.10-11 )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