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栽下保留至今的贡品鸭梨树,孕育着北京地标果品,今年4月,它随着万亩梨树,走入了又一个春天。
429岁的古梨树又开花了。4月中旬,大兴区庞各庄镇古梨树群里花海澎湃,这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树龄最长、品种最多的古梨树群,而由明代栽下保留至今的贡品鸭梨树,也随着万亩梨树,走入了又一个春天。古树伴随附近的村庄经过了几代人,村民们说,等到九月,地理标志农产品“金把黄”鸭梨会在金秋成熟,届时,比起春日花海,这里的秋天更多了一些果香和甜蜜。
4月中旬,大兴区庞各庄镇的万亩梨园花期正盛。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花海澎湃 白色梨花一路相迎
4月份,对于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说,找到大兴区万亩梨园是一件太过容易的事了。过了庞各庄桥,驶下大厂高速,一路向西,等连绵不绝的白色花朵从车窗外掠过,也就距离梨园目的地不远了。这时候,比起文字标志,盛开的澎湃花朵,更能为人们指引方向。
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梨树群,万亩梨树绵延在庞各庄镇多个村庄,以梨花村为核心,包括周边以梨树相连的韩家铺村、赵村、前曹各庄、北曹各庄等村庄在内,形成一片花海。
一条东西向的小道贯穿两村,梨树几乎占据了道路两侧的全部土地,花开得正盛,团团簇簇地盘踞在枝头,远望过去,也确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意境。可只要有些微春风拂过,小道飘起如雪的白花瓣,梨花就又向人们展示出无尽的温柔。
1593年栽下的贡梨树,到今年已是429岁高龄。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一棵429岁的贡梨树,伫立在梨园最核心位置。梨树本不高,可树冠如盖,梨花盖顶形成一片巨大的树荫。几百年前,老梨树的果实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相传被明朝万历皇帝御封为“金把黄”,到如今,这棵始栽于1593年明万历年间的老树,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贡品鸭梨树。
“上次来还是大约十年前。”由朝阳区携老伴儿来看梨花的傅先生说,那时候贡树的周边还没有围起围栏,“只有一圈石头砌的小高台。当年可能是因为来得早,梨花开的比这会儿更盛。很多人也和现在一样,围坐在旁边的树下,坐在景儿里,惬意得很。”
前来赏花踏青的游客围坐在梨树下。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地标果品 百年梨树孕育“金把黄”鸭梨
这个时节,除了梨园的核心处,路旁绝大多数的梨树群是空无一人的,比起梨园里的游客,附近的村庄里显得格外安静。
事实上,在韩家铺村,一些村民自家已经不再种梨树了。成片的果园就在不远处,到了春天,村民们也会乘着三轮车去看梨花。做这件事需招呼着三五个邻居街坊们一起,在家门口赏花也要有仪式感。
花落果生,据村民介绍,再过一周左右,果树便开始坐果了。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曾经是家家户户都在种,到现在自家的梨树,都流转给村集体合作社。”老韩是韩家铺村的村民,他说这其中有上岁数村民的无奈,也有一份对梨树的珍重——路边村旁那些树干粗壮的梨树已陪伴村落若干年,“各家的梨树,都是一代代人传下来的,大家也都怕岁数大了,农活儿干不动,管理不好也就耽误梨树的生长。”
确如老韩所说,庞各庄镇近万亩梨园中,“金把黄”鸭梨约3万株,2015年2月“金把黄”鸭梨成功申请了地理标志认证。可在更久远的时光里,这些梨树早就成了当地村民记忆里关于家园的标志。
在老韩看来,村里的“金把黄”,有着其他鸭梨无可比拟的细腻口感,“而且入口脆甜,吃着爽快。”在真正务农的人眼里,寓意收获的秋日胜过春朝,“这会儿村里来看花的人多,再过一周,果树就开始坐果了。等到九月,‘金把黄’一下来,梨园里飘着果香,那也是一年里的热闹日子。”
在庞各庄镇,“金把黄”鸭梨约3万株,2015年2月“金把黄”鸭梨成功申请了地理标志认证。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一种鸭梨 两种模式带动发展
实际上,在整个北京,大兴的梨树面积当位于京郊之首。庞各庄镇的“金把黄”鸭梨亩产在4000斤左右,近万亩的梨树,主要分布在梨花村、韩家铺、赵村等7个自然行政村,涉及果农约800户。
北京市大兴区果林研究所所长褚杰告诉新京报记者,万亩梨园的所在地,位于永定河东岸冲积平原,沙质土壤孕育的果实,确实相对于普通鸭梨果形美观,鸭头状凸起明显,果子口感也更清甜、香脆。
大兴区庞各庄镇“金把黄”鸭梨。图片来源:大兴区庞各庄镇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
一直以来,庞各庄的果树多为百姓、村民自己所有。“其中最有名的是梨花村,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得出,梨树是这个村的支柱产业,家家户户至今还种植着梨树,也是基于这个,村里后来发展了民宿、餐饮、乡村旅游,带动了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型。”而韩家铺村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因为面临果农老龄化问题,所以这些年来村里探索了集体种植的模式,集合一部分年老村民的果树,由统一专业的队伍进行管理。
两种模式,结合庞各庄镇林果统一防控下,也有了一些效果。“之前各户果蔬管理技术和水平参差,有的果农也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兴区庞各庄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林业工作负责人尹连民记得,最让人遗憾的是,有时到了快要收获的时候,因为梨小食心虫为害,果园的地上总是躺着许多烂果子。
“后来,我们用绿色生物防控技术,也就是迷向丝,进行全区域统一防控,高效地解决了梨小食心虫的问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虫果率由百分之四十降到了百分之五。提高了有效产量,果农的收益也有了提高。”尹连民说。
在褚杰看来,“金把黄”作为有名的老北京果品,逐渐获得很多人的认可和喜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它包含的情感、乡愁和记忆,而这也恰恰是它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抓手的前提。
(新京报记者耿子叶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