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9点10分,我已完成柳泉沟村的拍摄。至此,灞源镇北川、东川片全部完成;接下来,马上前往西川片的庙垭村。......据悉:现将庙娅一组并入南石门村,将二、三、四组并入西河寨村。
走遍蓝田敬告:原创不易,未经本人许可,请勿在其它平台转载发表,违者投诉,谢谢!
九灞路——灞源街与西河寨村交汇处
前方九灞路,由图中左前方岔路进入小南石门沟,此沟有庙垭村二组、三组的部分。
庙娅村道
前方出现一个Y字形路口,我首先选择右侧路口进入。
直接到达水泥路的最后段。停好车,开始游走该村落。现在,我顺眼前田间小径,前往前面山梁的高点处。初夏的五月,阳光轻柔,田野绿意浓浓,鸟语花香,眼中的一切,更像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姑娘,对你含情脉脉......
到达山梁高点。驻足远望,由此下沟,眼前是一片开阔地带,隐在林中还有民居和村路,那里是大南石门沟(南张路)庙娅村的三、四组部分。在此小憩后,原路返回,继续游走2组村域。
庙垭村简介
(1)该村位于灞源镇西南角,距离政府3.5公里。东邻湘子岔,西至南石门,南至张家坪,北至灞河,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4个村民小组,190户,780人,耕地621亩,林地12808.5亩。全村共有大小山坯12处,沟道3条,长6公里。包括茨沟、老庄沟的大部分以及整个小南石门沟。人们常说的庙娅则是小南石门沟脑的陈家庄和周家庄。周姓、陈姓居多,其次为张、胡、斯、王、李、华等姓。
(2)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村中部山梁的低凹处有一座大庙,每逢庙会到来之际,此处进庙烧香的人特别多,而且庙内有专人看护,周边村庄的村民都知晓,故而得名庙娅。“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变更为红旗队,1980年又重新恢复为庙娅村。当地人则称其为垭子。近年来,该村在各级政府及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新修水泥硬化通村路23.5公里,新建楼房约17座,砖木结构的住房已达到60%。每冯逢春暖花开之时,漫山遍野鲜花盛开,芳香扑鼻,整个山村是绿色的,早晨起来空气格外清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庙垭2组人家
灞源土豆
(3)茨沟沟口左侧坡梁上的老松,树龄早已超过百岁,是茨沟的标志。上到华家岭顶,四周群山环绕。东北的玉皇顶成为众山之王,隐没在云雾里;身后可清晰看到西北方向的将军峁;往东南,陈家庄、周家庄散落在起伏的大山里,半条山梁将两个村庄分隔两边。一路急下,翻过华家岭,出了华家沟就是庙垭。西端进口处,宽仅两三丈,行至百米忽然开阔,陈家庄数十户人家散居在小河的两边,山梁半腰处的庙娅小学将陈家和周家连在一起。陈姓祖先落脚此处自然是被其风水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吸引。盆地四周散居着陈、刘、雷、华、相等姓氏,陈姓占了大多数,这四姓、及周家庄的周、张、王等姓之间多有姻亲关系。陈氏落脚庙垭,相传至今天有十代之久。据父辈讲,当年陈氏三弟兄为躲兵灾,从江南某地来到灞龙庙,后见庙垭是一块风水宝地,就搭屋盖舍,定居了下来。陈姓一门逐渐成为灞龙庙一带的大姓,后也有不少后辈因故迁往他乡,现今知根同宗者不下200人。门中年长者口传,还有一支人口更多,居于渭(说作yu)河北的蛤蟆嘴一代,由于以前交通、通讯等诸多原因已在第四、五代时失去联系。
告别好客的老乡,原返下行中。
庙垭乡村五月的原风景
这是一位我2013年拍摄过的一位大哥,虽经我反复提示他,但他始终说对我没有印象了。
2013年10月拍摄
前方是刚进来时的路口处,在此我右行,探访另外一条沟(金家沟)。
右行
到达村路的最后处
在此,准备今天的午餐,午餐还是老一套。饭后,寻游开始。
庙垭村漂亮的洋楼
今天,我有幸访录到灞源中学原党支部书记(刘稳山)叔叔,以下是我的访录。
(1)刘稳山,庙垭村三组人,现年85岁,共产党员,原灞源中学党支部书记......说起自己,叔叔道:1959年,我先在北关中学当教师,并在校搞政治教研(教研小组),1962年,我被调往安村乡白村学校任教育主任。文革后,我被调回灞源工作,在北川各村驻队,历时一年,搞整党工作;后在灞源中学,先后任:主任、校长、支部书记一职,主要抓党政工作。
(2)叔叔早年间毕业于渭南师范(中师),在从教40余年里,为人师表,表现优秀,先后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为之辛勤付出的老师,在这里,我仅代表《走遍蓝田》栏目,向刘老师致以最衷心的问候,你辛苦了!
告别叔叔,继续下行出发。
进入不知名小路寻游中
返回主路
到达庙垭3组,随机走访村退伍老兵,原支部书记(华心启)。
(1)庙垭三组退伍老兵华心启,现年72岁,共产党员,1970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9905部队;服役期间,积极上进,先后荣获连、营、团,嘉奖五次。聊起自己和军营生活,华叔叔略显兴奋。......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家乡灞源当时还不通电,路几乎全部是小土路,上学上到初小。
(2)1970年,响应国家号召,我参军入伍了,与我一起参军的还有15名同乡。新兵出发那天,乡亲为我们举行了欢送,大家都统一佩戴大红花,在欢快锣鼓声中,我们各村青年步行前往灞源政府集中。我的父母双亲嘱咐我说:到了部队一定好好干......告别了家乡,告别亲人,我生平第一次出远门,也第一次坐火车;火车是闷罐车,一路向西,叮叮咣咣,黑天白日的穿越大漠戈壁,最终到达了美丽的新疆。
(3)连队在伊犁新源县,天山脚下。我的专业是炮兵通信兵(负责战时,炮击命令发报,及战果、战损......),平日里;我刻苦训练,并在训练、劳动、演习中取得了五次各级嘉奖......新疆属边防地区,每个月有9元的津贴(高出内地3月),戍边5年,我共探家一次。1975年,我退伍了,带着不舍,我离开部队,离开了来自天南地北的战友们。
(4)家乡基本还是老样子,在生产队每天都是繁忙田间劳作。此后,我在村上先后担任了民兵连长、会计、保管员、村支部书记一职;在我任职期间,我和大家一起先后为村完成了修村路、建学校、拉电及修筑九灞路......农村改革开放后,我不在担任村干部,开始出外务工了。
(5)天山脚下献青春,戍边卫国终不悔,退伍不褪色,尽党员义务,做合格基层党员......向你致敬人民老兵,辛苦了!
告别华叔叔,继续下行出发。
风景如画,庙娅村拍摄中。
农家乡情随拍
路遇的灞源人
13点19分,我完成了小南石门沟,庙垭村部分村落的旅行,现返回灞源街临时休息处。发帖完毕,再见!
致敬美丽的你们!
(1)某年,西安新城区安监局领导班子一行,带着大米、面粉、清油、慰问金2000余元来到灞源镇庙垭村三组包户扶贫对象华从起(无技术)、陈先玉(多病)家进行走访慰问......(2)自西安国际港务区在灞源镇驻村帮扶以来,注重民生、扶智扶志......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8余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19万元;发展集体经济,成立专业合作社15个;打造特色产业,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99万元,上村豆制品、庙垭村药材种植等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