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生,选择去街道当城管——消息一出,便引发舆论关注。
2022年4月8日,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了2022年公考拟录用人员名单。从这些拟录人员毕业院校来看,大多是名校毕业生,其中不乏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海内外顶尖高校。从学历构成来看,95%以上都是硕士和博士。
最吸睛的莫过于酒仙桥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岗”,该岗位拟录取一名北京大学的博士。
再加上近两个月,各大互联网公司、垂直领域独角兽的众多员工接连被裁员,许多人的高薪与体面付之一炬。于是在就业问题上,不少网友感慨,宇宙的尽头是公考。
北京某211大学毕业、进入公关行业9年的许圆圆,曾经拿着每年50万元的薪水。但自去年怀孕后,她萌生了考公务员的想法。“这是最后两年机会,超过35岁这扇门就关上了。”
然而另一面,在珠三角机关单位工作近20年的李庆辉放弃了“铁饭碗”工作。他对记者表示,“自己是一个工作较为努力的人,也想追求更多的晋升渠道和薪水,哪怕是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经过近几年的打拼,他做到了某大型保险机构销售主管位置,薪资也提高了几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国考报名热度不断攀升。今年初,清华毕业生“七成前往体制内”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清华2021届毕业生一共7441人,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合计69.9%。
据中国新闻周刊今年1月报道,上海交大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以及部队的毕业生比例为50.05%,厦大毕业生的比例接近60%。另据软科统计的部分985高校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多数高校签约就业毕业生中进入“体制”(不含国企)的比例,在三四成左右。
围城外的人想进来
说起自己进入体制内的经历,李晓倩形容“历经了千辛万苦”。
就业形势不好,尽管985大学毕业,李晓倩和很多人一样,早在毕业前一年就开始找工作。她形容自己“中规中矩、追求稳定”。思来想去,进入体制是她最好的选择。
她把目标瞄准国考和省考,先后花了3万块报班,结果竞争太激烈,她连面试资格都没获得。一个在央企的学姐告诉她,一些大型国企和央企也有编制,可以试试。
在海投了几百份简历后,李晓倩顺利通过了某大型央企的笔试和面试,成为当中的一员。李晓倩第一年的工资是4000元/月,“日常花销最大的是餐费,但平时就在单位食堂吃饭,一顿饭只花几块钱。”对比去互联网公司,月薪翻倍但加班到凌晨的同学,李晓倩对自己的现在的工作基本满意。
但渐渐她也发现,体制内并非她想象的那么“轻松”。李晓倩学商务英语专业,但在单位做的是综合岗的活。她日常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大家学习党史和中央下发的文件精神,督促大家上视频课,定期考试验收成果。
“每天都忙忙碌碌,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真要总结,又好像什么都没做。”李晓倩表示,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量化指标,最主要的就是把领导交代的事情做完,个人能力提升有限,且缺乏成就感。
不同于一毕业就进入体制内的李晓倩,在北京打拼了快10年的许圆圆对无休止的加班感到心力交瘁。
许圆圆是一名90后,在北京某211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了公关行业。在公关界,客户就是上帝。在她还是一名小职员的时候,凌晨2、3点回客户消息都是家常便饭。
从小县城走到大北京,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出人头地。如今她成为某独角兽企业的公关经理,年薪达到了50万。
“有些企业虽然收入高,但那是拿青春和健康换来的。”许圆圆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自从去年怀孕后,她便萌生了一股强烈的考公想法。
“在私企,怀个孕都胆战心惊。害怕被开除,害怕干不好,连产检都要带着电脑,压力特别大。”许圆圆准备明年备战考公,“最后两年机会,超过35岁就没资格考了。”但她也隐隐担忧,经济形势不好,竞争势必更加激烈。如果考不上,未来的路怎么走?
围城里的人想出去
就在李晓倩、许圆圆们想尽办法进入体制内时,吴成杰却无数次萌生了想要跳出体制内的想法。
他进入珠三角某事业单位已有7个年头,现在是一名中级职称的农艺师。每每和别人聊天,大家脸上都会流露出羡慕的表情。“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进入体制内就是走仕途,事实并非如此。”
吴成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像他们中心,初级职称有6个,中级职称有3个,高级职称只有2个。“如果现有的高级职称的人不晋升或者退休,就意味着晋升机会较少。”
吴成杰现在的年薪10万出头,相比2018年机构改革前已降5、6万。这样的薪水在其当地只能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还是有追求的,常常会加班,想把工作完成得更好,但薪水相对固定。”
据吴成杰观察,“和他同一批进来的同事已经走了一半”,有的去了企业,有的自己创业。
“体制内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不怕下个月发不出工资。人脉广,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李庆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但对于像他这样创新意识强的人来说,还是更倾向于去那些能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具有良好上升通道的企业。
体制内外各有利弊,需结合实际选择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孟立联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各有各的好处与价值。体制内是否是最好的选择,还要看个人追求、价值取向、适应性,包括承担责任的能力。
展望未来,吴成杰准备再上战场,考省农业厅的公务员。据他了解,省厅的年薪可以比现在高出好几万。如果没有成功,也不排除跳槽去企业。
许圆圆已经开始打听考公事宜,她咨询了好几个公考机构,得到的答案是如果要参加明年11月份的国考,现在准备都不算早。
尽管体制内外各有利弊,但从国考数据来看,2021年国考报名人数达157万,招录比为61:1,创下历史新高。
青年作家贾行家曾在一席的演讲《纸工厂》中提到:二十多年前,最体面的生活就是端上铁饭碗,因为那不仅仅意味着稳定,还代表着最优越的生活。如今,铁饭碗的内涵似乎在悄然发生变化,它虽然代表着安全、稳定,但也意味着缺乏更多的可能性。
吴成杰说,工作这么久,他也想了很多,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其实全看自己。
(应采访对象要求,李晓倩、许圆圆、吴成杰、李庆辉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