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消息,鼓一敲,锣一响,君临旗袍铺的掌门人蒋玲均就知道客人来了。到访的客人都必须履行进门仪式,“这更关乎传承。”蒋玲均说,“我外婆那代人开旗袍铺,上门来的都是达官贵人,那时就有敲锣打鼓迎接的习惯。把这一习惯保留下也有‘来者都是贵客、迎财添福’的好寓意。”
图为君临旗袍铺第三代传承人蒋玲均。 唐紫涵 摄
君临旗袍铺位于重庆沙坪坝天星桥,2017年君临旗袍传统制作技艺被认定为重庆市沙坪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至今经历了四代人,在重庆扎根已过百年,逐渐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旗袍,蒋玲均把它称作“渝派旗袍”。
“‘渝派旗袍’既不像京派那样宽大平直,也不像洋派那样强调腰线。我们的旗袍不紧身,但也能展示女性‘九曲三弯’之美。”蒋玲均说,19世纪初,重庆民间普遍流行的是上下结构的旗袍,蒋玲均的外婆则从北京、上海流传过来的旗袍设计中获取灵感做起了“一片式”旗袍,从此这种融合京派、海派特色的旗袍就被她的后人传承了下来。
“这样的设计给予人灵活的活动空间,即使身处‘山城’重庆,穿着这样的旗袍爬坡也不会累人。旗袍设计就该考虑日常需求,穿的人多了才能成为‘流动的风景’。”蒋玲均说。
“‘渝派旗袍’当然要表现重庆特色,歌乐山红梅、重庆山水都能成为我们的设计元素。”蒋玲均说,“旗袍上的花纹我们会用蜀绣等传统技法去做。”君临旗袍铺聘请残障人士为蜀绣师傅,“我很高兴可以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帮助到他们,而且残障人士更容易沉下心来钻研这些需要定力的工作。”蒋玲均表示。
图为君临旗袍制作的香云纱旗袍,花样为歌乐山红梅。 唐紫涵摄
君临旗袍制作工序均由人工完成,一件旗袍的制作工期在15天左右,枯燥的过程会“劝退”很多刚入行的人,蒋玲均也不例外。蒋玲均年轻时从母亲手里接过旗袍铺,认为纯手工制作费工夫、成本高,刚开始做过一段时间的服装厂量产旗袍,后来发现量产旗袍失去了“手作”韵味,于是又做回了传统生意。
如今被君临旗袍传统制作技艺吸引来当学徒的人不少,但从入行到独立制作旗袍至少需要九年时间,光是观察师傅打板制衣就要花三年,“只有把感觉找对了,才敢叫他上手嘛。”蒋玲均说,“现在君临旗袍的第四代传人陈玉梅就在旗袍铺里磨炼了十几年”。
但非遗传承并不仅仅局限在寻找传承人上,更重要的是要将非遗宣传出去。蒋玲均的女儿发现民宿这一经营模式有利于旗袍宣传,建议蒋玲均将工作室空余房间改造成民宿。之前,君临旗袍主题民宿吸引了众多海外旅客驻足,生意火爆到需要提前半年预约。旗袍魅力征服了大批海外游客,游客们不约而同从国外寄来了特色工艺品,完成了一次次文化双向交流。
图为俄罗斯游客赠送给君临旗袍铺的工艺品。 唐紫涵 摄
蒋玲均还喜欢和大学生群体打交道,今年受到四川美术学院邀请为学生授课。在课上,蒋玲均向学生讲解传统技艺,学生将技艺融合到自己的设计中反馈给蒋玲均。“年轻人会给我提供不同的视角。”蒋玲均说,“像用做旗袍剩下的边角料做周边、设计改良旗袍等,他们都给了我很实用的建议。跟他们交流后,我完全不担心这些老手艺会传承不下去,他们就是未来。”
“我们会在周末开设兴趣体验班,邀请这些跟我交流过的朋友们来亲手做做缠花、绒花等非遗。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感,也能深化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蒋玲均介绍说。记者注意到这些小物件会被蒋玲均做成压襟(旗袍胸前的装饰物),成为君临旗袍弘扬非遗文化的又一载体。
原标题:重庆四代人传承渝派旗袍 旗袍成非遗宣传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