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出差三人组”回家了!北京时间4月16日9时57分,在轨驻留183天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顺利降落在东风着陆场。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位航天员陆续出舱,感觉良好。这次返程任务有什么看点?在空间站上工作、生活了半年的他们创造了哪些历史,应对了什么困难与挑战?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告诉您。
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方案, 用时压缩2/3
从飞船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到安全着陆,需经过一系列复杂且精细的操作,耗时9个多小时后,太空“出差三人组”才最终胜利归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采用快速返回方案,这是我国航空航天史上的首次尝试,并取得成功。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于东风着陆场,三名航天员状态良好。
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观察,这次返回用时较短,且对步骤进行了简化。相较神舟十二号返回方案,本次任务仅用了9个多小时,少了三分之二。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回收试验队总体设计师刘庆博透露,返回时,神舟十三号飞船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而神舟十二号则绕飞地球11圈,历时一天多。此外,本次返回任务也减少了绕飞空间站及径向交会试验等流程。
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地球大致可分为五步。第一,分离撤离:航天员登上“神舟”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第二,制动离轨:飞船通过调姿、制动、减速,从原飞行轨道进入返回轨道;第三,惯性滑行:等待再入时机,飞船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第四,再入大气层:返回舱下降到距离地面大约40-80公里的高度时,会与地面指挥中心有大约240秒的失联状态,航天员需应对“黑障”状态下的种种考验;第五,着陆:返回舱飞出黑障区后,打开降落伞减速,在即将降落到地面之前,还需启动反推发动机进一步减速,最终精准着陆在预定地点。
安全着陆后,搜救队、医监医保等工作人员根据信号快速找到返回舱,对三名航天员进行初步身体检查,并协助他们出舱。其他工作人员同步进行环境监测等工作。一切正常后,太空“出差三人组”将正式进入隔离和身体恢复阶段。
航天员返航,可不是“ 说走就走”
飞船返航是一个容不得半点差错的“技术活”。出发前,航天员、地面指挥中心和着陆场等都要做好相应准备。
经过半年“太空出差”后,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回家前也要做好以下任务:第一,尽量把天和核心舱的环境恢复原样,收拾好各种运动器材、实验用品和维修设备。第二,盘点和归类好剩余物资,留给之后进驻的航天员乘组。第三,把实验数据、纪录和私人物品带到返回舱,并收拾好垃圾。第四,进一步强化锻炼,为重新适应地球重力做好准备。第五,与指挥中心联动,检查好返回舱,确保系统运作正常。第六,将核心舱设为临行状态,保证水、电、通信等相关设施设置好。第七,关闭好空间站的各个舱门,并确保航天服的气密性和设备的完好度。
另一方面,地面也要同步做好相关准备。东风着陆场为应对此次极具挑战的快速返回模式,相关搜救队伍在6个月前就投入了回收任务的桌面推演和专项训练,静待英雄们归来。地面指挥中心则在与航天员保持沟通的同时,密切监测好相关设备、气象信息与操作流程,并适时、多次发出返回舱的落点预报。
航天员返航,真不是“说走就走”!
在轨183 天, 两次“天宫”课堂连通天地
历经183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不仅创下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在轨工作、生活的时长纪录,更史无前例地完成了两次“天宫课堂”。三位“太空老师”通过视频与网络,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核心舱内,为亿万青少年送上了难忘而又特别的两堂课。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发现,截至2022年4月,人类史上一共有四次太空授课,除去首次太空授课外,中国太空人“承包”了后三次授课。
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时长约25分钟。2013年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组在天宫一号实验舱里进行了中国的第一次太空授课,持续约51分钟。2021年的“天宫”第一课时长约为一个小时。“天宫”第二课则从2022年3月23日15点40开始,持续到16点43分左右,总时同样为一个小时左右。
再看授课内容,“天宫”第一课 设置了太空细胞学实验、太空转身、浮力消失、液体表面张力演示等流程,并向广大青少年展示了天和核心舱内的生活、工作环境。而“天宫”第二课则根据此前网友与学生的意见,设了6个环节。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同时介绍与展示了空间科学设施,并进行天地互动,实时回答网友和孩子们的提问。值得一提的是,“网红”冰墩墩更成为王亚平老师的助教,在太空抛物实验中“闪亮登场”。
完成两次出舱任务, 翟志刚、王亚平创造历史
除了担任太空老师,三名航天员还完成了多项实验与活动。据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介绍,神舟十三号任务在神舟十二号的基础上完成了二十余项(在轨)科学实验。
此外,依托中国空间站,我国首次建立了空间条件下细胞的长期培养体系和细胞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在失重环境下观察到心肌细胞收缩过程,完成国际上首次皮肤干细胞长期失重条件下的悬浮培养等实验。这些细胞空间实验,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大众健康、人类的再生与衰老,包括人类的长寿和心脏病的发生等生命的奥秘。
另一方面,航天员乘组还在此期间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任务。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完成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 、航天员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此次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6日,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叶光富于19时37分,先后成功出舱,并与舱内的王亚平紧密合作,协同完成了空间站舱外全景相机C抬升、自主携物转移验证等操作。这是翟志刚的第三次出舱,创下了中国航天员的新纪录!
吃饺子、连线央视春晚, 为北京冬奥加油
在完成既定任务、工作之余,三位航天员还在太空渡过了虎年春节,并一起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健儿们送上祝福。
农历除夕,三名航天员在核心舱内发来视频,送上祝福。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宫”里迎新春、过大年。央视频还分享了虎年春晚,他们在除夕零点钟声敲响时刻,与地面视频连线的情况。三位航天员各自露绝活,在太空中秀书法,还齐唱《难忘今宵》,把来自太空的祝福送给祖国。
此前,为了让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春节期间能够吃到香喷喷的饺子,科技人员还专门准备了三种馅的饺子:猪肉白菜馅、鲅鱼馅、黄花菜馅。
虽然不能亲身到现场观赛,但航天员们在太空上为北京冬奥会送上祝福,为冬奥运健儿们加油喝彩!王亚平更在核心舱上通过化学实验,在失重状态下“变”出了奥运五环。
中国空间站进入建造阶段, 2022 年将迎来多次发射任务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回家”后,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不会停下脚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都已整装待发,准备执行下一阶段的新任务。
另一方面,我国将对空间站整体关键技术进行全面评估,结果满足要求之后,将转入建造阶段。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神十三返回之后,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还要实施6次重大发射任务,将依次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更表示,2022年我们将见证中国航天发展的更多“首次”:除了航天员首次驻留空间站达6个月外,还会迎来6个航天器组合体首次飞行、首次2个乘组6名航天员首次同时在轨等历史时刻。
相关阅读: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陈泽然
制图:欧阳静
数据来源: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
统计截止日期:202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