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高考放榜,那些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都会成为焦点。尤其是农家子弟,一旦进入名校,那无异于“鲤鱼跃龙门”,是全村的骄傲。在人们看来,这些人已经成功了,毕业后肯定“钱途”无量。
然而学历再好,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只会读书考试,那到头来,根本无法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理想。
北京大学
张进生贵为北大医学博士生,毕业后却待业18年,非但没有光宗耀祖,反而混成了“低保户”,已经54岁了,依然在“啃老”,因此也被称为“北大最惨博士生”。
农家子弟成为北大博士生
张进生是湖南常德人,出生于1966年,父母都是农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张进生有两个姐姐,父母自然把全部的希望,放在了唯一的儿子身上。
尽管家境贫寒,父母还是把最好的都给张进生,只要求其好好读书。那时读书还要交学费,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所以读书成绩不怎么突出的两位姐姐,早早辍学在家帮忙干活,等到年纪稍大就外出打工,一家人挣钱供张进生读书。
张进生年轻时照片
张进生也没辜负父母的期待,18岁时考入了湖南医科大学,学习临床医学。五年之后,张进生顺利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医院工作。全家人含辛茹苦二十多年,终于等来了张进生回报的时刻。
然而张进生工作后没多久,却被查出患有“晕血症”,也就是不能看到血,哪怕一丁点,都会引起头晕目眩。
无论如何,张进生没法在临床待了,当医生的哪有不见血的。这就意味着他五年的大学所学,没了用武之地。面临如此境地,张进生不甘心。工作三年后,他毅然辞职,选择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读书深造。
虽然家里已经被掏空了,但为了儿子的未来,父母咬牙同意了,再加上两个姐姐的补贴,张进生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专心准备考试。
就这样张进生经过学习,顺利进入北大读研,然后继续攻读博士。32岁时,张进生从北大毕业了,走出象牙塔,又该面临工作问题了。
张进生
待业十八年
张进生博士毕业后,再次来到一家医院工作。这些年他的“晕血症”并没有改善,自然无法成为主治医生,所以拿着北大文凭的张进生,却只能在医院做一些杂活,工资仅有两千多元。
苦读这么多年,最终却无法成为医生,更别提改变家人的生活状况了。张进生倍感怀才不遇,他经常和女朋友抱怨现实不公,却没有想办法改变现状。
最终做护士的女朋友忍受不了张进生的不思进取,毅然和其分手。在女朋友看来,张进生就是眼高手低,无法认清自己,始终活在一个幻梦之中,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是要做大事业的人。
这么多年来,张进生从来没为生计发愁过,父母和姐姐为他遮风挡雨,只求他好好学习。可是当自己面对社会时,他却无所适从。
“晕血症”并非是器质性病变,而是一种心理障碍。张进生在高考前或者大学里,肯定见过血,那时他如果有“晕血症”的话,就不会报考医学,即使报考了,也会被转专业。所以他的“晕血症”应该是在工作后出现的,只是逃避现实的心理疾病。
可惜张进生始终没有破除“心魔”,最终工作4年后,他再次离职。他本想去国外留学,可是高昂的费用,家里实在掏不出来了,被迫无奈之下,张进生只好回到家中,过起了“啃老”的生活,待业18年之久。
北大的说明
成为低保户
张进生这些年始终有个梦想,那就是去北大教书。在他看来,只要好好读书,梦想肯定能实现。所以张进生除了下地干活外,将全部精力都放到学习上,他学习物理和数学,期待有所成就,被北大吸纳为教师。
失业这么多年,张进生还是“眼高手低”,没有认清自己的定位。也许有个梦想,才能支撑他一直走下去。毕竟一个北大毕业的博士生,失业这么多年,任谁也无法承受。
父母都已年迈,姐姐也都嫁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被迫无奈之下,张进生申请了“特困户补助”,成了一名“低保户”,才能勉强度日。
结语
张进生苦读的多年,能成为北大博士生,肯定有过人之处。可是生活毕竟需要牛奶和面包,读书多年的人,也要踏入社会工作挣钱。“晕血症”只是他不适应社会,触发的心理障碍。这么多年,他活在舒适圈中,一切压力都让家人承担了。
我们也该反思,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孩子,比一个只会读书考试的孩子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