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在年轻人当中,可以说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语了。女生用它来称呼关系要好的朋友,能被加以这种“头衔”,往往说明友谊非常深厚。
不过有时候,学生们思维比较简单,可能很难分清楚到底哪些人是“真闺蜜”,哪些朋友并没有真正替你着想。中国有句老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友人的习惯,可能也会改变着自己。
女生在闺蜜劝说下,买了昂贵的皮包,家长:那是你爸一个月工资
这是一位大学生网友的所见所闻,笔者听后有感而发,决定写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同学小涵是一名来自三线城市普通家庭的女生,虽然不是特困生,但日子过得也不算充裕。
宿舍里有个“富家女”,家长在做生意,因为性格比较热情,跟大家的关系也都还不错。而小涵或许是为了积攒人脉,也或许是与她确实合得来,不久就成了形影不离的伙伴。
一起上课下课倒还好说,但毕竟两人生活费差别太大,周末逛街时可能就“走不到一起去”了。可看着同样年龄的室友,打扮如此精致,小涵心里总有说不出的羡慕。
终于有一次,在陪同室友逛某个高端商场时,她看到一个特别喜欢的皮包,可即使优惠后还要5千块。想到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才2千五,令她有点难过。
如果是普通的同学,可能会拉开小涵,说这不适合我们学生买。但或许是“富人思维”不一样,那位室友却劝说道:“女生应该有一个像样的包”。
她还解释说,别人看到女生时,会很容易通过她们手里的包来做区分。“人靠衣装,你穿什么戴什么,也能影响自信,不够的话我可以借你”,听了她的劝说,小涵最后决定咬咬牙买下来。
可家长在得知以后,却非常不解和生气,母亲反问:“那可是你爸一个月的工资,你怎么舍得买这么贵的东西呢?学校里哪有几个学生会这样”。
女生既惭愧又“委屈”,她的举动可以理解,却忽视了现实问题
听到家长的话,这位女大学生感到有些惭愧,父母都是很普通的工薪层,既要供自己交学费,每月又要汇生活费,确实都没有买过很好的东西。
可另一方面,她又忍不住觉得委屈,正因为自己从小就在节俭中长大,看到什么喜欢的东西都只能默默憋在心里。或许是积累多年的“自卑”,让她真的很想拥有一个贵的皮包。
笔者并不清楚,这名女生到底经历过什么,但是另一个角度却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实小涵所说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心理学老师曾提过,这叫“补偿”行为。
曾经因为条件不好而缺失的一些自信,长大后可能用另一种方式给自己“补偿”。这种情况其实很多同学也会有,但是花家长给的生活费,去买那么贵的东西,确实是个例。
而身边同学的眼光,其实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选择。正如小涵的情况,或许因为她太羡慕那位室友的生活,所以不自觉地想在各方面靠近。
但小涵却忽视了现实问题:自己跟那个女生的现实条件相差很大,对方买5千元的包可能很平常;但自己也这样,以后几个月可能都要省吃俭用了。
有些“友谊”不妨远离,更何况家境不同的学生,很难成为长久的朋友
大学生在步入校园之前,可能多半都忙着学习,对交朋友没有太多认识。刚来到宿舍,可能会认为不管对方来自哪里、什么条件,只要好好相处都能成为关系好的朋友。
但说句实话,家境不同的学生其实能保持长久友谊的也不多。吃穿用度标准高的同学,有时很难考虑到条件差的学生难以承受一起聚餐的开销。
不论是AA制还是回请,对于家庭不好的同学都是难以接受的负担;不分担的话可能被看成“占便宜”。而像小涵的室友那样,劝说她买能力之外的东西,其实也没有站在她的角度考虑。
看上去或许是帮小涵增加自信,但实际上并不现实,不仅会让她付出更辛苦的代价,还可能建立了与自己现状不匹配的思维方式。
适当重视外在本没有错,打扮好一些包括面试也会给人更好的印象;可是买那么贵的东西已经超出承受范围。这种情况还劝朋友买,那么这样的“友谊”不妨远离。
【今日话题】你如何评价小涵闺蜜劝她买昂贵皮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