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69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意为既通达广博之境又极尽精微之处。“广大”和“精微”是两种不同的向度,但又是相辅相成的。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也要落细落实、积微成著。这是治国理政的辩证法,也是每一个普通的国家建设者应当秉持的人生准则。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十八岁成人仪”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演讲稿。
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时,你递交给某大学的个人自荐书。
在2022年5月共青团建团100周年之际,你写给某位当代青年楷模的信。
【注意】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贴合情境,切合身份;符合文体,格式规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首先,要抓住“广大”和“精微”来思考作文材料的含义。结合“要登高望远、胸怀大局,也要落细落实、积微成著”这句话,我们可以把“广大”理解为长远的目标、胸怀天下的气度,把“精微”理解为学习中细致扎实、点滴积累。对此的理解准确与否,是本题写作评分的首要依据。
其次,要注意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向度”,又“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两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偏废的关系。写作中,不能只写其一,不见其余。对这二者关系思考的深度,是本题写作的挑战,也是加分的依据。
再次,要明确写作的具体“情境”。题目要求学生“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并且提供了三种具体的写作情境,第一个情境,强调了写作的对象是本校同学,写作的背景是“十八岁成人仪式”,这就要求考生要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出发点来讨论,呼吁同学们应如何“致广大而尽精微”去建设我们的国家;第二个情境,强调了写作的对象是某大学,背景是参加该校自主招生,这就要求考生要从自己曾经或将要如何“致广大而尽精微”,以成为有利于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第三个情境,强调了写作的对象是青年楷模,写作的背景是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这就要求考生要结合这位青年楷模的事迹和精神来讨论如何“致广大而尽精微”,从而更好地担当起一代青年的使命。
最后,要注意具体的写作“任务”。题目针对不同的情境,分别提出了写演讲稿、自荐书和信的写作任务,并明确要“符合文体,格式规范”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鲁迅对于写作曾经说过12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其实,这何止是对写作的要求,做人做事亦应如此。
请联系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鲁迅先生以“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谈的是作文写作的真谛,这个真谛的核心是“真”。但是作文是由此延伸“这何止是对写作的要求,做人做事亦应如此”,就是说,做人做事也要“真”。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信仰和理想常常抛到脑后,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我们“由写作及人”,思考人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真”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真实”“真挚”“真诚”。因此说,写作可以转化为话题“真”。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追求真。当然与“真”相对的是“假”,这样,作文就可以安排成对比式,可以分析“真”的作用或好处,再分析“假”的坏处和弊端,“真”与“假”形成对比,更有说服力。如,假牙、假肢,永远比不上自己原装的真的牙齿和肢体。如果安排成并列式的话,应该最好写,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真”带来的益处。
在文体上除了议论文外,还可以选择记叙文。想要写出好的记叙文,可以适当安排些技巧,如欲扬先抑等手法,使文章具有波澜,增加吸引力。
这个作文不能只就写作来谈,必须要从写作延伸出去,从做事和为人的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挖掘,要不然文章比较浅显,并且不符合要求。
【立意】
1.隐去浮华,追求本真。
2.质朴为人,率真做事。
3.外表的朴素与内心的华贵。
4.真实的才能长久。
5.真实的才是最好的。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人舒婷在《也许——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一诗中这样诉说,“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这首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结合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为副标题,从诗人的角度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封信,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审材料:本题是以舒婷的诗歌《也许》中的诗句为命题材料,
诗人用“也许”表示选择的艰难,“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这里是说我们的奋斗可能得不到回报。接下又说我们的追求是崇高的,勉励读者勇敢担起责任:“也许/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诗人用“也许”开篇,既表明了多种可能性存在的情况,又抒发了自己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念。
审任务:以跨文体改写为任务驱动,以诗歌咏叹的情感内涵为创作立意,以“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为话语情境的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在材料的选取、跨文体的转换、角色的模拟替换等方面的结合都使其具有创新特点;同时,又紧扣当代青年个人发展中的苦闷彷徨、自我与社会界限定位的模糊不清、被困难打倒后的失意迷茫以及在时代召唤下的责无旁贷等人生主题,引导当代青年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要始终不忘初心、坚定理想,要自觉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理想与学习、工作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行文思路:首先明确立意为“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接着引用丘吉尔的名言“宁肯孑然而自豪地独守信念,也莫不辨是非地随波逐流”来论述,然后运用事实论证来证明,最后总结:坚持自己的信念,必能成功。
立意:
1.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2.我将无我,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宫崎骏说:“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
冯友兰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其实也是在说人的精神成长的境界。自然境界是说一个人做事只凭本能或社会习惯。功利境界是说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了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是说,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天地境界是说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全部意义,并自觉做他所做的事。
以上材料对你的精神成长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则作文材料由三位名人的论述组成,核心都是“精神成长”。列夫.托尔斯泰的话强调精神成长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宫崎骏的话强调精神成长需要付出“代价”,冯友兰的话阐述了成长的四重境界。综合起来看,人生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得失,精神成长要向着高的境界努力。立意的重心要放在冯友兰的四重境界上。
立意参考;
①精神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
②人的精神成长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的;
③精神成长需要经受磨砺;
④人应该把握自己精神成长的方向;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有人认为中国人“土”,并把“土”当成贬义词。而文评人刘琼在评价女作家葛水平的作品时却说:“写作土性的葛水平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土性,在我的词汇库里是赞美,相当于根性。”有人说,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变化,中国人依旧具有“土性”,这里的“土性”并非贬义,而是对中国人流传固守的一些东西的最好比喻。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第一段通过文评人刘琼对女作家葛水平作品的评价,告诉我们,“土性”是对作品“赞美”,是“根性”。这里“土性”应理解为贴近百姓生活的真实,朴实而不做作,是一种扎根在大地上、来源于生活中的作品。
材料第二段说中国人的“土性”是对一些东西的固守,这里的“土性”也是赞美的,因此这里所说的固守的东西应当也是正面的,比如固守家国情怀,固守孝道等。这里的“土性”其实是一种“坚守”,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传统中的一些东西不能丢弃,否则就是忘本,就失去了文化的根脉。
作文要求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无论谈什么,都要扣住“土性”来谈。可以阐述你对于“土性”内涵的理解,可以论述当下时代飞速变迁中“土性”的可贵,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固守中看中国人的“土性”。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选择身边一位“土性”的人,写他(她)的故事,写“土性”在他(她)身上的具体表现,写自己对他(她)坚守“土性”的赞美等。
立意:
1.固守“土性”,守住根脉。
2.通过“土性”看中国。
3.“土性”,我赞美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