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知名企业的收费实习、短期产出高水平论文的“学术急训”、业界专家的推荐信……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留学中介推出“背景提升”服务,学生和家长只要肯花大价钱,便可买到留学申请“加分项”。
国外高校录取学生时看重的综合素质,在留学中介那里成为了 “背景提升”,而且成为了价格不菲的生意,“只要线上实习一个月,结束就能开证明,不耽误时间,价格只要28000元”;所谓“科研项目”按照学科门类、授课时长、教授级别,收取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的费用。
显然,这些所谓的“背景提升服务”,从本质上讲就是造假。孩子们并没有实际投入到“背景提升”中,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能力和素质,只是以高价购买“背景提升”作为画皮,来装点申请材料的门面。如此光鲜而拙劣的“背景提升”,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即使从最急功近利的角度而言,如果孩子入学时有面试,当被问到“背景提升”材料涉及的具体问题,会非常容易露出马脚。说假话是连环套,一假百假,假的背景提升,必然伴随着一套谎言,使其看上去为真,一旦漏气,一切归零。即便能蒙混过关,也会让孩子在年少时被错误的行事方式和价值观所污染,觉得通过造假可以获利,仅费吹灰之力即获得巨大收益,在孩子此后的人生中埋下造假的惯性种子,实在是得不偿失。
不过,总有家长想走捷径,留学中介正是看到了这些人的命脉,将“背景提升”变成了荒腔走板的高价生意。从概率上讲,肯定有人会成,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同样也会有人会不成,并以“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方式毁坏中国留学生的形象。因此,对于如此乱象,虽然取证困难,有关部门还是应当依法严格监管规范,让造假者以及协助造假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从中看到的是,“背景提升”本不是问题,“背景提升”造假才是问题。因为这些“背景”本应该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是不“唯分数”的体现。比如,有艺术或文学作品、有实习经验、有志愿者经历、有科研水平、有特长、有参与公益实践、有参与社区活动等等,都是一个学生的“背景”,这些“背景”内化在学生的心灵与行事之中,而难以直接体现在考试分数上,但它们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
从根本上讲,注重考查学生的“背景”,和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教育多元评价、破除“唯分数”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现在,很多高校录取学生时,越来越重视分数之外的学生经历,“五育并举”正在落实到选拔规则中。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原则,将教育评价改革推向深入。
实事求是地讲,与此相关的参与主体还没能完全转变观念,不少人依然沉浸在“唯分数”之中。比如,前段时间热议的“某医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331逆袭390”,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此事之所以引发舆情,就是因为不少人认为“331分逆袭390分”绝对不应该,坚信其中肯定有猫腻,所以紧接着就是“331分考生家长是教务处处长”的假消息流传。
有关方面调查表明,实际情况完全不像有些人猜测的那样,“331分考生”能够在复试中逆袭,是因为在分数之外的科研方面有突出表现。可是,大家能够看出的是,“考研高考化”的舆论意识浓厚,整体上的社会氛围对“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
按照正常逻辑而言,评价一个人需要多个维度,就像我们平时看一个人一样,要看其缺点,还要看其优点,才能更客观评判一个人。评价学生、选拔人才也是如此,只看体现在卷面上的分数必然有失偏颇。不是说分数不重要,相反分数很重要,甚至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但绝对不是全部,分数之外的因素也需要考虑。在漫长的人生中,分数不能处处体现,而包括各种“背景”在内的过程性体现,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不可否认,“背景”这个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主观性判定的高低给了部分不轨之徒可乘之机,甚至可能发生权力寻租之恶劣行为。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了多元评价、综合评价改革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只要与此伴随的公开、透明的“阳光原则”坚持不懈持续改善,一定能让不轨行为越来越少,从而给莘莘学子一个公平公正的整体评价。
所以,学生们需要提升反映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背景”,不是资源代际传递的“拼爹背景”,也不是留学中介刻意包装的“造假背景”和“金钱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讲,“背景提升”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背景提升”造假之劣行劣性,无论是高考、考研还是出国留学,“背景提升”造假都必须坚决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