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协作体副主席、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主任、六如茶文化研究院院长林治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茶痴”之名。
人生在世,若有一事能够沉迷一生、奉献一生,这一生便活得非梦一场。有的人沉迷于琴棋书画,有的人沉迷于诗词歌赋,而今天的嘉宾,就是沉迷于茶甚至被人称为“茶痴”的“中华杰出茶人”——林治先生。
林治先生
说起“痴”,我们往往会想起“武痴”“画痴”“棋痴”等称号,但“茶痴”似乎还是第一次听说。其实,这并不奇怪,茶文化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已经存在并传承了数千年之久,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对茶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相比于“武痴”“画痴”“棋痴”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茶痴”林治老师与他们不同的地方在于:除了追求茶道和茶艺在技艺上的登峰造极,他还非常追求茶文化理论层面的创新与开拓。
林治老师
如今,林治老师与他所创立的六如茶文化研究院正在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呕心沥血,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所有人聆听。
潜心研究 谱写专著
为挖掘茶文化的魅力,林治老师曾经走访全国灵山秀水,光是云南,就去了三、四十次。二十多年下来,林治老师共撰写了23本茶文化教材与相关的书籍。
林治老师著作
纵观林治老师的茶书,既有高等院校教材《中国茶艺学》《中国茶道》,又有报告文学《神州问茶》《武夷茶话》;既有人物传记《古今茶情》又有诗集《茶韵心香~茶诗三百首》……细读林先生的每一本书,都能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引发自己的共鸣。其中仅《中国茶艺学》从初次出版的《中国茶艺》至《中国茶艺集锦》再到《中国茶艺学》《现代茶艺学》至今已经历了十多年的打磨,精心修改升级了四个版本。
林治老师著作
为撰写跨世纪的《神州问茶》,林治老师从1998年至2002年花了三年多的时间,行程二十多万公里。在林治老师写书的过程中,之所以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是因为在研究过程中,林治老师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否定自己。
“今是而昨非,擅于否定自己的人才能进步”,二十多年来,林治老师始终将这句话记在心中,从来不曾改变过。常年的茶文化学习与创作,不仅让他结识了许多热爱茶文化的同道中人,同时也为如今的六如茶文化研究院夯实了理论基础。
在贵州访问雷县茶农
除了茶文化,茶道养生也是林治老师研究的重点。为了更准确地验证茶道与养生之间的关系,林治老师根据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伊莉莎白·布蕾克本教授的《端粒效应》理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构建了茶道养生“逆龄实验室”,专门研究延缓衰老,青春常驻的系统工程。
林治先生和115岁的长寿老人艾山·西日甫
在逆龄实验室中,林治老师以“端粒效应”为基础,将国际上现代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中国传统茶道养生的大智慧,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相结合,从实践的角度验证了茶道养生的有效性、愉悦性和优越性。
林治先生与110岁的寿星买托合提·呼达拜地
在“逆龄实验室”中,茶道养生分为四类人群,分别是:冻龄族、忘龄族、乐龄族和逆龄族。在喝茶养生的时候,既注重茶的理化属性,又注重品茶的方式和心境,并强调以茶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美好生活。使生活多姿多彩、日日开心,自然就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心态自然也会变得越来越年轻。
“三足鼎立”与“四轮驱动”
平时我们喝茶时,其实很少会在乎喝茶的方式还有茶艺的类型,但其实,喝茶和茶艺也有许多的门道。六如将喝茶的方式总结为:单用开水和茶叶冲泡的清饮;加入奶、花、糖或蜜的调饮;还有用药食兼用的食材与茶配伍,调制能养生健体的药饮。这三种不同的冲调方式在六如被总结为“三足鼎立”。即三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茶饮新体系。
林治老师采访现场
茶艺的类型众多,平时大家会看到许多表演性质的茶艺,但其实茶艺分为许多类型。根据茶艺的主要功能,林治先生将其分为了四种,每一种都展现了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林治先生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演示禅茶
平时我们看到的带有音乐、舞蹈的被称为表演型茶艺;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的叫做生活待客型茶艺;特别为茶叶促销而创编的称为营销型茶艺;还有可让人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的养生型茶艺。这四种不同类型的茶艺方式,就是六如茶文化独有的“四轮驱动”体系。
家庭的影响
林治先生如今之所以在西安进行他的茶文化研究,与他的父亲有着相当大的关系。1957年,由于父亲从东北大学调到西安建筑学院,林治先生从老家福州来到西安上学。西安的淳朴、古典和厚重的历史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时候,林治老师喜欢在兴庆公园划船,也喜欢登上大雁塔远眺八百里秦川,俯瞰大唐古都,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与茶学泰斗张天福先生交流茶文化
除了父亲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陕西实际上也是一个茶业大省。林治先生说:“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陕茶的历史渊源流长,其中可挖掘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是问题在于创新还是不够。如果能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制定更多的创新性项目,陕茶一定能够走得更快、更远!”
林治先生父亲——林宣
林宣教授经常称呼林治先生为“杂家”,因为他既爱钻研学术,将自己的研究谱写成书,又喜欢写诗和茶艺表演。林治老师曾在福建省建阳粮食学校“以工代教”,担任过教务科长,即使平时的工作与生活非常忙碌,他也经常品茶、玩茶、研究茶。
喜欢上一项事物,或许比较容易,但要将它吃透、深度钻研,则是需要毅力、责任感、使命感。据林治先生所说,他的父亲就具备非常强烈的使命感,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勤俭节约、总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人。
林治先生姑妈——林徽因
对一项事物极致的追求,或许与林治先生的家庭息息相关,上文提到过他的父亲——林宣,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教授,是首批荣获中国建筑终身成就奖的七位大师之一;叔公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是《与妻书》的作者;而姑妈林徽因是民国大名鼎鼎的才女。正是由于家庭文化的熏陶,林治先生如今在茶文化方面才能有如此的成就。
现代人对茶文化的误区
对大部分人来说,好看、又有意境又好喝的茶艺表演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不过,这并不是茶文化的全部。林治老师提到,现在许多人在传播茶文化时太过注重形式,茶文化包含茶艺表演,但不止于此。
林治老师讲座现场
对于茶,其实我们都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这些错误,实际上都需要被纠正,选择正确的饮茶方式,正确的茶叶种类,这样有选择地去喝茶,肯定会对身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一个经典的理论:早上不能够空腹喝茶,因为茶是寒性的。听起来好像非常有道理,但实际上这样说是不准确的,茶分为多种类型,如果选择适合早上喝的茶,就可以养颜排毒、提神醒脑、增加多巴胺的分泌,让人感觉更加快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即使九十多岁了,还是风采依旧,她的秘诀,就是每天早上起来喝一杯茶。
林治先生采访现场
还有一种理论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能喝茶,因为茶中的酸性会让人骨质疏松,这个理论也有个巨大的漏洞,因为它并没有谈到饮茶的剂量。事实上,如果要达到骨质疏松的状态,一次性所需要饮用的剂量是远超我们平日人体所需的。在日本,茶泡饭也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食,而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是全世界最长的。
诸如此类的误区还有很多,不过这些知识如果大家明白了其实很快就可以调整。如果说这些误区是因为大家认识不够,有的错误则是有些人故意而为之,这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实际上是不利和不健康的。
茶叶的选材确实是有讲究的,例如种植地、土壤、养分、气候等诸多因素都会对茶叶的品质产生影响,但是,有的厂家对茶叶的价格、工艺、年份、包装、甚至山头大肆炒作。
林治老师在北京大学谈茶
对于这种乱象,林治老师提出:“这样的方向从根上就错了,完全是进入了一个误区,过度地炒作只会让原本的方向偏离,会让大家只在乎这些表面上的形式,而不是真正的内容。我们常说以茶修道,以道修身,了解茶的内涵,提升自己的修为,才是最重要的。”
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六如茶文化研究院,对于林治老师来说其实并不只是一家传播茶文化的机构,它凝聚了林治老师二十多年来的心血和付出。对中国茶文化来说,林治老师不仅想要传承,同时也想继续开拓、创新,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知道我们中国的茶文化。
担任湖南卫视茶频道“茗星大震”总决赛评委
2014年,林治老师曾在重庆东温泉与来自日本、韩国、东南亚的茶文化传播者进行封闭式的深度交流。在这里,林治老师为来自各国的代表呈现了表演难度极大、极其考验表演者素质的“禅茶”表演,许多现场的嘉宾观看后,都对中国茶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喜爱。
林治老师率领六如茶天使艺术团在重庆与各国茶人士交流
林治老师与其团队曾于2015年在米兰丝博会表演茶艺,但语言人才的缺乏,以及我们自己的营销理念,都还不够成熟。这,让林治老师发现了将中国茶文化传向世界的困难与不易。
林治先生带领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在米兰
中国每年的产茶量有300多万吨,但是,出口量却只有35万吨,只占全世界的18%,而肯尼亚出口全世界的茶,却占到了25%!这样的数据,对于有着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国家来说,其实是非常不乐观的。
林治老师在云南卫视讲普洱茶
对于这种现状,林治老师渴望通过创新、跨界的方式来增加我们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力。在六如茶文化的创新领域里,有一项叫做“茶酒两生花”的创新项目,这个项目将茶与酒结合起来,好看、好喝又好玩,一经推出,便收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欢。
问茶论道武当山(图左吴城真方丈)
谈到这项创新,林治老师说:“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可以有更多的尝试。冰茶、袋泡茶还有罐装茶等等,都是外国人的创新,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创新。现在的很多人都喜欢喝饮料、咖啡、红酒,但事实上,这是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一种丢失,希望大家可以多关注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发现其中的乐趣。”
在林治老师的心中,茶并不复杂
茶,就像是任意想象的一杯水
所有的梦与美好都暗藏在其中
将它喝下的瞬间
就仿佛感受到世间的万千美好
所有的烦恼、忧愁,都随风而去······
来源|i峰声 ,作者i峰声
文章|中华文化促进会万里茶道协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