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寒展示金星砚。 中共庐山市委统战部供图
中新网庐山3月30日电 (左凌云 付超 记者 王昊阳)在庐山脚下的秀峰景区内,有一座庐山金星砚文化博物馆,展台上一件件雕刻精美的砚台排列有序,砚台中融入“渊明采菊”“李白观瀑”“濂溪爱莲”“匡庐风光”等人文故事引人遐想,栩栩如生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
馆长李平寒对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自上世纪90年代与金星砚结缘后,这一辈子只想做好这一件事,作为金星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我将用一生的心血把这项国家级非遗传承好。”
“武士爱剑,文人好砚”。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最早出现于汉代。中国第一部《砚史》记载,庐山有青石砚,主产于庐山横塘镇驼岭山下宋村,也称金星宋砚。金星砚色青如玉,扣之有声,金星璀灿,呵气成云,砚石品类丰富,内有金星、金晕、金花、眉纹、水波纹、鱼子纹等万千形态。
李平寒称,民间相传第一块金星砚出自东晋文人陶渊明之手,他在驼岭山麓偶得一石,爱不释手,自制成砚,视为珍品。在文人诗意的想象里,“种豆南山下”的五柳先生“带月荷锄归”后,在庐山脚下以清泉洗笔,金星研墨,挥毫写就心中的《桃花源记》。
金星砚以丰富色彩和多变纹理得到古今文人青睐。李平寒表示,在民国时期,庐山设有军官学校,很多人在县城“砚池街”购买砚台作为礼品,当时全城共有制砚作坊百余家,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金星砚频频在全国性展览、评比中获奖,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李平寒(左)介绍金星砚砚石。 中共庐山市委统战部供图
1992年,李平寒在妻子景桂枝的影响下,第一次接触到金星砚,随后投入了全部身心。雕刻砚台,又苦又累,如果产品销量不好,糊口都是问题。夫妻二人经常挑着沉重的金星砚,或在庐山摆摊设点,或挤上火车跑到外地销售,艰难守护、传承着金星砚文化。
“鼎盛时期,星子工艺美术厂、雕刻厂有400多人从事这一行业,后来因为行业不景气,砚台市场遇冷,卖不出高价,学徒收入不高,很多人去了苏州从事砖雕产业,坚守的越来越少。”李平寒说,文化传承不能断绝,再苦再难,他也要做那个高举火炬的前行者。
在李平寒家乡蛟塘镇的作坊里,堆放着满屋砚料。“以前大量优质的金星砚石原料,被当成建筑材料开采出售,这对金星砚将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幸好当地政府为保护金星砚珍贵的矿产资源,下令禁止开采。”李平寒说,这些石料都是当年他“抢救”出来的,为购买砚石,他几乎倾尽所有。
掀开油布,拿着水管慢慢冲洗石料,金星、金花、金晕、金环、眉纹等图案渐渐浮现在青石上,形态万千,美不胜收。
为更加深刻地了解金星砚石,李平寒历经十余个寒暑,踏遍庐山条条沟壑,敲击过片片山石,一路苦心寻找砚石矿脉,并进行详细记录。“曹家坑的金星、丁家凹的银星、华林吉山的金晕、枫树下的眉纹、熊家港的庐山绿、东边黄家的红皮水浪,目前共发现82种石色、石纹。”在庐山金星砚文化博物馆内,所有的砚石标本有序排开,展现出金星砚文化的深厚广博之美。
庐山金星砚文化博物馆陈列着各种纹理的砚石。 中共庐山市委统战部供图
李平寒埋头苦干,契而不舍,誓要将璞石雕琢成美玉。“我用了四年时间,跑遍浙江、安徽、北京等地,到处寻找整理与金星砚有关的史实材料,写成文稿,印成书籍,前后花费近30万元,出版的这本《庐山金星砚》,是自金星砚问世以来第一本系统研究金星砚的专著。”
一斫一凿,能赋予石块以生命,一书一文,能让文化世代延续。在李平寒看来,近三十年的坚守与传承,付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都是值得的。“这是金星砚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只要能给后人留下一笔文化财富,我无怨无悔。”
2020年8月,庐山市“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授牌仪式在庐山市第一小学新校区举行,李平寒作为首批“名家”工作室领衔人,正式进入校园推广金星砚制作技艺。李平寒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人加入传统文化传播队伍,在更多学校开设地方特色文化课程,愿有后来者,接过刻刀,雕刻出更优秀的金星砚作品。
在庐山秀峰景区内的邱家坳金星砚研学馆,也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一个窗口,年接待十几万人次的研学团队。中共庐山市委统战部部长熊志芳表示,庐山是人文圣地,文脉悠长,金星砚将非遗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庐山文化内涵,下一步将引导、帮助金星砚文化企业发展升级,推进电商平台销售,让金星砚在未来破茧化蝶,焕发出新的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