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多耐心,让老人安心
一位走路慢悠悠的老人,刚踏进银行大门,就被两位大堂经理迎了上去。
老人今年80有余,是银行的老朋友了。每次来到银行,她都只办一件事——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将三五百块现金存进银行卡。久而久之,只要她出现在银行大堂,常协同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便会主动跟她打招呼。
存取款的业务看似简单,可对老年人来说,并不容易。有的老人不记得自己存取款的明细,常常找工作人员帮忙,把存取款情况详细记录在纸上,揣回家。
没隔几天,老人忘了自己存了多少,取了多少,又会来网点找相熟的工作人员,把帐单重新捋一遍。每次整理账单,都要耗时将近两个小时,工作人员耐心整理讲解,直到老人满意,安心地回家。
网上转账、缴费和网购,是年轻人熟悉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则更喜欢到银行线下网点办理业务。据中国建设银行安华支行的观察和统计,老年客户仍习惯自己来到银行存取款,缴水电、燃气费,热心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把银行当作日常生活的据点之一。
为服务社会,中国建设银行在全国多个城市启动了暖阳服务,设立坐式智慧柜员机,方便行动不便、坐轮椅的老人,提供稳固的辅助拐杖和轮椅等无障碍服务。
办理业务之余,不少老人会坐在暖阳爱心座椅上,晒晒太阳,翻翻防诈骗的小人书,一旁的留言板,也有老人记录自己的心愿和期许。
因儿女工作繁忙,或身居异地,独居的老人,有时会到银行,向年轻的工作人员咨询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工作人员“交朋友”。
照顾到老年客户的需求,中国建设银行特别安排了暖阳服务专员,为老年客户进行陪伴式服务,协助他们面对数字生活。常能见到,银行大厅,两位工作人员陪同一位老人的身影。
几乎每位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相熟的老年客户。为了帮助老年客户自在活动,中国建设银行还邀请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专业团队,为网点一线岗位员工进行综合救护技能培训,并在柜子里放置老花镜、拐杖、轮椅、血压仪、智能放大镜、大字版计算器、急救箱,在每个细微之处,尽可能地关照老人。
负责又耐心的服务,让中国建设银行成为老年人信得过的存在,家庭之外,多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
二、关爱乐龄群体,让爱无碍
常为老年客户办理业务,会发现,面对飞速迭代的社会进程,他们需要更多的安全感。
不少老年客户将一辈子的辛苦钱存进银行,想为儿女的未来尽一份力,或是给自己多攒些养老钱。一位80余岁的阿姨,每次领完退休工资,就会来到建行网点,找同一位客户经理,指导她把钱存起来。
洪姐是中国建设银行的老员工。10年前,她在中国建设银行德外支行工作,一位65岁的张阿姨,常来找她办理业务,交情深厚。由于张阿姨的女儿、女婿收入较低,小孙女尚年幼,她想为小孙女攒一笔钱用于未来的教育,时不时地过来存些钱。
现今,洪姐调到安华支行,张阿姨不惜绕远,坐三四站公交车,来找洪姐办理业务。有时,即使没有业务要办,张阿姨也会提前跟洪姐约好时间,送来自己包的包子,关系亲同家人。
跟以往人们的想象不同,来银行办理业务的群体中,不乏对“数字人民币”、“电子钱包”等关键词产生好奇心的老年人。
遇到老年人主动咨询数字化产品,工作人员总感到惊喜,更多的乐龄老人,突破了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弱的刻板印象,敢于拥抱时代的变化。
在安华支行的等候区,超大字号《防骗手册》摆在显眼的位置,保障乐龄群体的财产安全。
曾有一位独居老人,来到安华支行,想要转账5000元的跨境运费。客户经理觉得事情蹊跷,仔细询问老人前因后果,得知,老人还将汇款1万美元,说是货物费用。尽管老人传达的信息模糊,但根据经验,客户经理还是机敏地意识到,这笔转账可能有诈骗风险。
想办法安抚、劝阻老人进行转账后,客户经理征得老人的同意,拨打了报警电话。一项跨境网络诈骗,得以被阻止。
在中国建设银行安华支行附近,有不少年头较长的居民小区,和养老院。很多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一些必须本人办理的业务令他们为难。工作人员便定期上门服务,发放直联卡、网点服务卡,电话客服通道也有相应的简化,7x24小时为老年客户提供服务。
善意和耐心,最能抚慰老人。为老年客户服务时,工作人员会将略显艰深的专业术语,转成老人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解时,也会放慢语速,一字一句,让老人听得真切。
春节期间,为方便周边急需办理业务的老年客户,安华支行照常营业了三天。有时候,老人们来到银行网点,还为了能多学学智能手机。微信不会使了,误触了软件的某些功能,都愿意来找网点工作人员帮忙。
了解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不便,中国建设银行也积极展开了技术辅助。针对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建行手机银行APP进行适老化设计,简化整合了老年客户最常用的功能,重要信息也会突出展示,大字提示,减少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心理负担,让他们与智能时代更贴近。
关爱老年,中国建设银行正在行动,帮老年人越过“数字鸿沟”,让进步的科技,融入老年朋友的生活,老有所养,老有所享。细致入微的暖阳行动,助力社会尊老敬老,给予老年人温暖、舒适与便利,让晚年更美好,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