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拜登刚刚结束了他的新一次欧洲行。虽然拜登在欧洲时与欧盟、北约、七国集团等各国领导人就俄乌问题进行了密切的沟通,最后还前往波兰深度斡旋美西方在乌克兰边境线上接下来可以采取的措施,但人们真正记住的却是他此次欧洲行的最后一句话,一句针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即兴脱稿失言:“看在上帝的份上,这个人不能继续掌权。”
一石激起千层浪,拜登的表述让很多美国政策圈人士费解,就连现场的一些美国官员都不由自主地拿手捂住额头——他们显然是不敢相信拜登说了这样的话,因为这仿佛在暗示美西方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正在酝酿促使让俄罗斯发生政变。拜登的团队几个月来一直在努力避免这样的表述被误认为是美国的官方立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还多次强调俄罗斯的“政权更迭不在考虑之中”。拜登的这句话在英文里虽然只有九个单词,但却已经比冷战期间任何美国总统的表态都更具有攻击性,也立刻在全球各地引起了反响——世界领导人、外交官、政策专家、学者都想试图搞清楚拜登所言的含义、意图。
美国总统的“口误”
这句话经过多方证实并不在事先为拜登准备的演讲稿里,是拜登自己临时加的。但白宫团队显然在拜登还没把话说完时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拜登上飞机回华盛顿之前,白宫就已经开始努力要淡化拜登的这番言论。有美官员解释称:“拜登总统的观点是,不能允许普京对他的邻居或该地区行使权力,总统不是在讨论普京在俄罗斯的权力或政权更迭。” 美国驻北约大使也随后表态没有“在俄罗斯进行政权更迭”的政策。
虽是这样解释,但很多人已经认为拜登内心确实是这样想的。拜登在欧洲的最后几个小时是惊心动魄、剑拔弩张的。当天拜登在波兰被问及他如何看待普京之后没多久,俄罗斯便空袭了利沃夫郊外的一个燃料库——这个燃料库距离拜登即将做演讲的地点仅仅200多英里。袭击导致了这个乌克兰西部城市的上空升起滚滚浓烟。由于袭击地点远离俄乌边境又近邻拜登所处的波兰,这被西方解读为是对拜登的一次警告。而拜登此时正在看望已经逃至波兰的乌克兰难民,一些年轻妈妈们动情地为她们留在乌克兰与俄罗斯抗争、保卫她们家园的丈夫、父亲、兄弟祈祷。拜登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在与难民交流之后很容易对普京有愤恨、厌恶之感。而拜登的性格也使他控制不住要说几句,所以他在之后的演讲中说出了普京“不能再继续掌权”的话。
拜登做这番讲话的时机也非常糟糕。就在之前一天,即3月25日,俄罗斯刚刚宣布在乌克兰的“第一阶段行动”的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乌克兰的作战能力已经“显著降低”,俄罗斯接下来将专注于确保巩固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地区,且占领切尔尼戈夫、尼古拉耶夫及基辅等大城市不是俄罗斯行动的主要目标,仿佛战事已经告一个段落、俄罗斯开始收缩了。结果拜登一发话,事态又出现了再次升级的可能,虽然俄方到目前为止只是表示“俄罗斯的领导人是谁应该由俄罗斯人民来决定”。
拜登在2020年总统竞选时曾经多次提醒选民们,一个总统的言语很重要,因为“它可以改变市场,可以把我们勇敢的男人和女人送上战场,也可以带来和平。”当时拜登只是想以此来指出特朗普这个说话不经过脑子的人是如何的不适合当总统。但在拜登执政一年多之后,我们更直接地感受到拜登的口无遮拦与特朗普仿佛如出一辙,他同样也会把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和盘托出。
拜登频出“口误”是出了名的,但一个美国总统的话即使是口误我们也不能等闲视之。比如,拜登上台以来在台湾问题上就已经多次口误,说台湾“是独立的”,虽然之后又改口说“美国的政策没有变,我们不鼓励台独”。美国对台的“战略模糊”立场虽然大体没有改变,但其呈现方式却因为拜登口误常规化而已经悄然发生变化——用总统临时随意地发言做探索红线、底线的尝试,同时通过再次发言或官方文件进行纠正以避免误判和冲突。而一旦频繁试探之后没有恶劣的结果,一些内容则可能会逐渐被常规化、正式化。
同样的,对普京不能继续掌权的描述显然是拜登的心里话,华盛顿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在讨论如何能推动克里姆林宫的政变——对普京身边寡头频频制裁本质也是希望这些人在经受重大压力之时会去考虑向普京施压甚至可能发动政变。所以,拜登的这次“口误”一来可以起到试探各方红线、底线的作用;二来也显示美方并没有对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给予很高的期望。
被拜登的“失言”掩盖的东西
当然,美国大众都只关注拜登欧洲行的最后一句话对拜登而言并不一定是坏事。拜登此次欧洲行很仓促,不像以往首脑会议那样提前经过数月的斡旋和部署,但仍有一些收获。然而,它同样暴露出了美国当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拜登之所以要亲赴欧洲,不是因为他口中频繁提到的“西方很团结”,而恰恰是因为流于表面的制裁需要转向深层次、带有较大牺牲的措施时没能得到各方的响应。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显著的直接涉及能源交易的制裁。哪怕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支付系统)相关的制裁,也暂时还没有覆盖能源领域。也就是说,制裁再多,俄罗斯每天仍然可以通过对外(包括对欧洲)出口能源而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拜登出行前,欧盟各国外长对于是否要制裁俄罗斯能源部门以及如何制裁也产生了重大分歧,德国直接表示欧盟过于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因而无法作出禁运决定。所以,拜登认为必须亲自跑一趟来挽救这个松散的制裁联盟。
很多人认为谈判结果是美国将卖更多的天然气给欧洲,是蓄谋已久要再次发战争财,从俄罗斯手里夺回与欧洲的能源生意。其实,美国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很无奈也是很危险的。在短期,美国的天然气产能很可能无法跟上拜登对欧盟保证的数量,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美国势必需要将本来卖给其他地区乃至在美国国内供应的天然气运往欧洲,其效益并不一定比成本大。而从长期来看,美欧之间运输天然气的成本显然要大大高于俄欧之间已架设好管道的运输成本。一旦大环境有所改变,德意等国可能会重新考虑增加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而美国在短期内所做的增加产能的投资可能会面临最终无法变现的风险。
拜登赴欧寻求“团结”恰恰是因为当前美国所主导的阵营仍然缺乏团结。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评论员Edward Luce几天前撰文表示虽然美国在联大投票中让大多数国家对其主张的决议投了赞成票,但弃权及反对国家不仅占全球大多数人口,很多暂时与美国站队的国家都在“对冲他们的赌注”。沙特不仅拒绝接拜登试图让其增加原油产量的电话,还在加速与中国进行人民币石油定价谈判,直接削弱美元的影响力。阿联酋作为“欧佩克+”成员,在面对拜登政府的强力施压后仍然不愿进一步增加原油产量,还欢迎美国的对手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对其进行访问。即使被美国视为盟友的印度、以色列也都在俄乌问题上寻求中立,甚至在私底下更为亲俄。
可见,相当一部分国家仍然在以利益而非价值在做判断、制定外交政策,他们也很清楚美国之前对叙利亚人道主义灾难视而不见的虚伪、双标。而在其他一些国家民众(尤其是穆斯林世界民众)眼里,看看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所作所为,也并不认为美国因为俄乌冲突就占领了道德高地。
所以,拜登的失言虽然掩盖了一些他此次欧洲之行的重要成绩,却也同时帮着遮蔽了一些美国当前在地缘政治上遇到的深层次的问题。俄乌局势接下来何去何从也会继续影响全球格局。
(孙太一,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政治科学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