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学校会变得平庸吗?

旅游 芥末堆看教育 2022-03-29 13:19

原标题:双减之后,学校会变得平庸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双减加上疫情,孩子们的“学校学习”似乎正变得没什么可期待的了。

毕竟“双减”打掉了补习班,而疫情之下,在家上学又进一步“稀释”了很多学校特有的场景感。

学习仍在继续,而内容好像正完全回归统一的教材、课程与基本概念。

这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几乎与放弃无异:如果每个孩子都在学相同且基础的东西,那么在几年之后的中考与高考中将如何胜出?

内卷式狂奔尽管令人筋疲力尽,但失去跑道的感觉却似乎更让人无所适从。

在各种关于双减的讨论中,我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疑问:

  • 双减是不是意味着学校躺平了?
  • 教育均衡是不是意味着所有学校在小初阶段全面“后撤”到更低的水位线?
  • 5%的民办学校不能掐尖,不能超前,学的东西还和公办学校一样,选择民办的意义在哪里?

“学习”这件事,在现在这一代孩子身上正发生着微妙而颠覆式的变化,对于或多或少感觉“跟不上趟”的家长而言,重新认识学校,成了一件非常必要的事。

择校, 渐渐空虚的目标

如果将时间倒回到五年前,甚至十年前,“择校”在任何主题之下的论坛中,都能轻易引爆流量。

关于择校的探讨充满了资源交换、方法论,甚至特权或隐或现的显摆。

择校话题指向升学,升学指向社会资源的进一步占有与集中。在教育改变命运的年代,名校意味着社会阶层上升的踏脚石,在最近几年,这种上升感渐渐停滞,而停滞的原因被媒体标记为“阶层的固化”。

这种归因将焦虑推波助澜式地导引到教育之中,名校的“变现性价比”明明已经一落千丈,却仍成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方向与目标。

在名校之下,高中、初中、小学,在一种封闭式的高速轨道上狂奔,只要终点不变,就完全不须理会真实世界的变化、Z世代学习者的信息处境与心理处境,以及到达所谓“终点”之后的各种人生抉择如何展开。

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之下,无论参与者喜欢还是不喜欢,狂奔是唯一的选择。

学校因此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上海为例,最好的学校依次是民办学校、公立名校、公立普通学校和菜小;

北京的情形可能有些不同,最好的学校是公立名校,民办学校还要退居其次。

但是好的学校为什么好,不那么好的学校为什么逊了一筹,其中的道理,家长、学校也都心照不宣的。

学校其实是按照资源的集中程度排序的。

在连幼儿园都要考试来竞选的“择校年代”,无论是上海的民办还是北京的公立,它们聚合的第一资源优势其实是“好学生”,也就是掐尖;

好学生背后多半有一个鸡血家庭,所以即使不需要学校买单,各种教育资源、培训资源也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好学校”周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至于学校自身的资源,比如经费与师资,在升学口碑稳住之后就会自然而然进入良性增长轨道,几乎与升学结果成直接正比关系。

在这个过程之中,学校的“教学质量”也随之正向发展吗?

也许是,但一定不像其他资源的聚合那样正相关。因为在学校和教师之间都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教好学生,其实很容易,而在筛选制、高竞争的学校逻辑中,对于处于末位的“不好教”的孩子,放弃就好了。

为了免于被“放弃”,家长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补习竞争,以便让孩子跻身最好学校的前多少名。

这种“限量”竞争使孩子永远处于一种”还可以被修正一下”的状态。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以及立场严格的教育者,自己换位思考,将自己切身代入到这样一种状态中去。

无论在职场上,还是亲密关系中,如果永远有一个裁判者时时刻刻盯着你的表现,觉得你“还是不行、不够好”,我不知道这个被裁判的成年人能坚持多久。

然而无论如何,很多孩子在大学之前,全天候处于这样一种处境之中。

这种竞争与裁判的感觉让孩子压力激增,再加上这条路已经被打造成一条封闭式的高速轨道,“学习”事实上切断了孩子对真实生活的感知、情感联系与自我激励。

这一系列追求名校的“成本”,实际上是青少年心理健康。

所以当抑郁、焦虑与自杀行为成为广泛的青少年问题的时候(约1/5的抑郁比例,1/30的自杀实施比例),很多家长仍觉得,“意义感缺失”是Z世代孩子自己的问题:他们太脆弱了——但这实际上是70后、80后很多家长的“时代病症”:

成就他们人生的社会资源流通可能是单向度的,而学历是最有效的抓手;但世异时移,上升通道的停滞并不是因为阶层固化,而是因为社会资源的流向早已变得多维。

真正固化的是家长对人生的感受。

当他们以一种形式固定了生活,也就很难感受到资源在其他维度上是如何成就下一代人的。

对于学校而言,家长的执念已经成了教育者推动教育变革与教育创新的最大阻力。

我听过一个例子:

家长A最终决定将孩子从一所她非常满意的创新学校转出去,尽管她觉得孩子在学校里非常快乐,能力与知识面也有可见的增长,老师也非常专业和谦和,但当她听到另一所学校的孩子在周末要刷十来张卷子的时候,还是觉得,眼前的满意都是自我欺骗。于是将孩子转去了更“高效”的学校。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双减之前,家长当然可以做这样以“确保长远竞争,牺牲孩子眼前幸福”的选择,但双减“破灭”了这样的选择。

首先是摇号政策,使“好学校”失去了掐尖的优势,接着是双减,使补习班无从报名,同时作业减负,“刷卷子”也不能够了。

一切在之前让学校可以资源集中、优势集中的前提也都被撤掉了,学校面临“回归教育本身”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的结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显露。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直接感觉到的就是节奏感的松弛。这使得所有家长都有了上面例子中家长A的忧患:我现在的轻松是不是自我欺骗?

学校不再承担内卷参照系或标尺功能时,我们还期待从学校获得什么?

变平庸,还是进化中?

从1.0学校到3.0学校

今天的家长,可能比以往任何一届家长都更关心“政策”。

我一直收到朋友微信,“被讨论”学校的变化与使之发生的政策。

  • 某某学校民办转公办了,某某学校改名字了,这意味着什么?
  • 义务教育阶段将统一教材,统一课程,不允许引入外国教材,这意味着什么?
  • 民办学校要收缩了,我孩子是不是不转公立,后面就没书读了?

因为一直做学校的采访和研究,我能明确看到,今天的学校的确处于一种变化当中。实际上,套一句哲学名言,人不能一次踏进两条河流,孩子在同一个时段,也不能上两种学校。

如果说,在双减政策之前,我们的看待一所学校的标尺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升学率,但在双减之后,这个标尺可能会逐渐失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仍在惯性之中取得较高升学率的学校,长远来看未必是一所好学校,这视乎它取得好成绩、好升学率的支撑。

这种支撑并不在于它是公办的、民办的,体制内的、国际化背景的,也不在于这所学校是不是保有外国名校的名字,而在于它处于中国学校进化过程中的哪个阶段。

如果拿1.0、2.0和3.0来简单标记区别,那么今天学校是一种三阶共存的局面:

1.0的学校

更关注学生的成绩。教师对教的理解是灌输式的,关注教学进度、讲课质量高于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大多数普通公立学校,以及以“鸡血”为优势的民办学校,通常是1.0学校

2.0的学校

更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成绩之外,会提供更多学习内容和项目、活动,供学生选择。

很多优秀公办学校已经进化到2.0阶段。

3.0的学校

探索真实学习如何发生。也就是说,教什么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是通过教观察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帮助他们即使没有老师,他们也能自己设计目标、自己组织学习资源、自己学会。

正在做3.0探索的学校,最显著的两类,一是在国际化教育发展中,吸纳了大量前沿教育理念与先进教学法的学校,二是很多新兴的创新学校。

值得注意的是,双减之后,很多有前瞻性的公立学校,其实是将3.0学校作为目标,展开大量论证与教师发展项目的。

然而3.0的学校,在家长接受度中,往往是最受质疑的一类学校。因为是真的3.0学校,还是打着3.0学校的理念,仍在做应试、灌输,将学生视作学校“产品”的学校,家长很难区分。

所谓真实学习的发生是一个很专业的概念,要设计“基于理解的课程”,要探讨素养和能力的落实,这中间涉及非常复杂的教育学原理。但对于家长而言,识别一所学校是值得与之共同成长的3.0学校,这是非常需要鉴别力与视野的。

除非他们坚定自己在寻求功在长远的教育,不然培养孩子的主动探究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的教育,仍好像是一种看不见确切结果的空洞说辞。这种不确定的感觉会让他们选择回到1.0学校。

家长也许可以接受我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因此被老师嫌弃,却不能接受,我孩子看起来更懂事了,也很开心,但却没有一周带一张卷子带回来。

这里再插入一个真实例子:

上海一所创建2-3年的新学校,创校之初的宣传亮点是科技创新+成绩硬核。

结果家长进去之后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在入学一个月之后就迎来了“摸底考试”,然后按照考试结果分派资源,成绩最好的孩子可以有最好的师资资源,以此类推。

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也是非常频繁与“负责”的,比如每天会与家长报备:孩子学习能力差,上课又走神了,作业没完成,所以不能参加课后课,要在课后课的时间里把作业补完。

一位家长大受困扰:我以为这是一所新学校,而且是一所创新学校,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刚刚入学一个月的孩子,还贴上学习能力差的标签?

这位家长在入读一个学期之后就转学了,转去了一所更关注孩子积极学习体验的学校,于是孩子之前所有的“学习能力”问题,都消失了。

令她不解的是,这样明显是“应试教育”的“创新”学校,最终真正转学的只有3个家长。

我想答案是,留下来的家长,还是觉得成绩比身心健康重要吧。有老师鞭策着往前跑的感觉,可能比孩子的感受更“靠谱”。

那么同样是优于1.0 的学校,2.0的学校与3.0 的学校到底有哪些本质不同呢?

举例来说,相比1.0的学校,2.0学校是那种知道成绩不是学生的全部,而且应试教育弊大于利,会引进一些先进教学法与丰富课外活动的学校。

但这类学校的问题在于,往往没有系统性地去思考学校的设计。

比如说,项目制学习(PBL)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了,2.0学校会在学科课程之外,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项目,但是项目与学科教学本身互不相干。

引进课外活动也是一样的情形,可能会有很多选择,但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同正餐与饭后甜点。会有学生因此受益,但也会有学生永远是学校资源中的“隐形人”。

3.0学校则是将整个学校视作一个共同社区,同样是9年制义务教育的教材与课程,在3.0学校中充满了教学法与学生组织方式的研究:

  • 一篇课文如何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联,并引发深度思考;
  • 某个知识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 一个学科单元可以启发学生对哪些人生问题的反思;
  • 如何设计作业,使不同学生最高效地获得巩固与反馈,而不是重复刷题;
  • 跨学科项目或是课外活动如何深化学生的学习,增强TA的思考与体验;
  • 不同个性的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的节奏,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 当一个学生行为偏差,或是学习效果没有呈现,TA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哪些方法可以改善这些问题; ……

这是3.0学校考虑,并寻求解决的问题。

而3.0学校常常面临困境的原因,实际上是超出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一般理解。

前几天,我突然领悟出一个道理,很多3.0学校所做的探索与实践,都热衷于在自己的圈子里交换理论与经验,这就很像一种“暗房式”切磋与练功,完全没有与家长对上频道。

为了找这种“频道”,我问了很多朋友,他们如何期待学校教育,结果发现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将学校教育与孩子的生活能力增长是截然分开的。

一位朋友认真思考了我的询问,回复我说:

“思维方式,对真实世界的理解程度,解决开放式问题的能力,这些东西都是lifestyle(生活方式)。Lifestyle的养成怎么可能全指望老师呢?是从无数次跟外界的反馈中获得的,这个就看家庭本身的能力范围了。”

“稳定成绩,然后发展兴趣,提高素养,只能父母去干。学校本身、尤其是大部分公立学校无法做到差异化地帮小孩规划。学校只要把校内功课高效搞定了,把时间留给家庭就好了。”

但实际上3.0学校的探索,恰恰就落在这两个其实家长也颇为看重的点上,核心素养和个性化支持。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3.0学校的出现是顺应他们期待的,但问题在于,很多家长不相信学校承载了他们的需求,因为很难想象作为个体的理想主义,会逐渐演变成制度化的理想主义。

那么3.0学校为什么会出现,尽管艰难而缓慢,但还是在不断生长呢?是出于教育的理想主义吗?

当然不是。

自上而下去看,这其实是写在中国国家课程方案里的顶层设计,也是学校发展到今天时代的必然趋势。

但是从顶层设计到学校实践,其实要经历漫长的迭代与选择的过程,但不容忽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加速了这个转变的进程。

面向所有中国学生、中国学校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在2016年就公布出来了,这实际上才是双减政策背后,真正朝向的顶层逻辑。

在这版《核心素养》中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项,每项之下还各有三个更细的指标。

但是《核心素养》不可能通过考试考出“全面发展的人”,而要实现“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朝向3.0阶段的进化就是一个必然趋势,而非某一批学校为了实现自己理想主义的折腾。

只是从《核心素养》到学校实践,这中间的充满教学方法的研究、学校组织方式的蜕变、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迭代,最后成为孩子可以习得的能力。这需要时间,也必然会形成学校的参差。

对于今天家长而言,选择3.0学校有没有风险?是有的。

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一个有限的数字,这个时间预算拨给了考试,结果就呈现在成绩上,拨给了素养教育,结果就呈现在素养上。

所以家长真正要做的反思,并不是考虑学校会不会变得平庸,而是要考虑,自己到底要什么。

所以如果家长还是觉得考成学霸是至关重要的事情,那么还是选1.0学校,或2.0学校更有保障;

如果家长觉得在应试竞争中“不输”是底线,但核心素养也真的很重要,就可以去选择能够提供这种教育模式的3.0学校,并且更理性地寻求升学结果,寻求更适合孩子长远发展的方向,而不是看起来“变现能力”强的绝对名校。

回到开初的问题:双减之后,学校会变得平庸吗?

并不。学校只是在往教孩子放下分数、学会生活的方向上进化着。就连疫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3.0的学校教孩子体验疫情、表达感情,而1.0的学校会告诉家长,多做卷子,弯道超车。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EnsightEdu”(ID:kanjiaoyuSH),作者吴微。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

浙江嘉兴:本轮疫情可能已出现社区传播

环球网
今天 10:53

上海:有的封控地区群众生活保障不够周到,诚恳接受批评

新京报
今天 10:46

车停别墅区内遭陌生男子脚踹,当事人回应双方已和解

七环视频
今天 9:32

特朗普呼吁普京曝光拜登儿子黑料,白宫回应:只有他能干得出来

特朗普呼吁普京曝光拜登儿子黑料,白宫回应:只有他能干得出来 特朗普呼吁普京曝光拜登儿子黑料,白宫回应:只有他能干得出来 特朗普呼吁普京曝光拜登儿子黑料,白宫回应:只有他能干得出来
观察者网
今天 10:48
上海:疫情防控措施执行不到位 诚恳接受批评 正在努力改进

上海:疫情防控措施执行不到位 诚恳接受批评 正在努力改进

中国青年网
今天 10:43

上海:按时按质完成第一批地区核酸筛查,有序开展第二批地区筛查

央广网
今天 10:40
编造“自家有关系无需隔离”虚假信息,山东潍坊一女子被行拘

编造“自家有关系无需隔离”虚假信息,山东潍坊一女子被行拘

界面新闻
今天 10:43
美国是否愿成乌克兰安全保障国?白宫回应

美国是否愿成乌克兰安全保障国?白宫回应

中国新闻网
今天 10:32

东航飞行事故调查进展:将在事发30天内完成初步调查报告

新京报
今天 10:32
普京签令:2025年起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禁用外国软件

普京签令:2025年起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禁用外国软件

观察者网
今天 10:32

春日红枫湖 绿水青山生态美

天眼新闻
今天 9:9

MU5735主要搜救任务基本完成 累计搜集到MU5735残骸及碎片4.9万件

光明网
今天 10:31

吉林省:抓好防疫应急物资采购供应、储备调配

界面新闻
今天 10:43
针对120未向求救患者施救,浦东卫健委发布对浦东120急救中心的调查情况

针对120未向求救患者施救,浦东卫健委发布对浦东120急救中心的调查情况

上观新闻
今天 10:29

刚刚,国家统计局发布重要数据!餐饮、房地产、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

刚刚,国家统计局发布重要数据!餐饮、房地产、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 刚刚,国家统计局发布重要数据!餐饮、房地产、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 刚刚,国家统计局发布重要数据!餐饮、房地产、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
每日经济新闻
今天 10:27

东航飞行事故主要搜寻任务已经基本完成,4.9万件飞机残骸正在开展清理摆位工作

观察者网
今天 10:32

杭州一男子跟面试官发生争执,面试官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想到…

杭州一男子跟面试官发生争执,面试官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想到… 杭州一男子跟面试官发生争执,面试官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想到… 杭州一男子跟面试官发生争执,面试官发了一条朋友圈,没想到…
光明网
今天 10:30

马春雷:已启动蔬菜应急保供方案,想方设法打通“最后一公里”

澎湃新闻
今天 10:26

苹果考虑扩大内存芯片供应商名单,有意将中国企业纳入其中

界面新闻
今天 10:53

三部门“亮剑”网络直播营利行为 MCN机构和主播达人监管变天?

三部门“亮剑”网络直播营利行为 MCN机构和主播达人监管变天? 三部门“亮剑”网络直播营利行为 MCN机构和主播达人监管变天? 三部门“亮剑”网络直播营利行为 MCN机构和主播达人监管变天?
每日经济新闻
今天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