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类无需冬眠,但当春暖花开,我们还是青睐出门踏青,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感受自然的生机勃勃。可像我们这样去隔壁市游玩一两天,甚至就在家门口放松小半日,在“游圣”徐霞客看来却都是小儿科。毕竟他啊,即便当年又没工作又“没钱”,也用三十年尝遍了神州的“诗和远方”。
一、特立独行的江东公子哥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人。今天江阴市因徐霞客而闻名,但很少有人关注到徐霞客出身的徐氏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又有怎样的声名。可事实上,就是这个后来容易被忽略的家世,引导徐霞客走上了追求诗与远方的道路。
徐霞客的先祖,最有名的一位大抵是他的高祖父徐经。徐经在十岁那年接连失去父、祖两代至亲,拿了一手典型的“悲情早年牌”。可依赖徐家深厚的经济基础,徐经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科举场上迅速崭露头角,还与江东其他名门子弟、文人骚客交往甚密。赫赫有名的唐寅、祝允明、文征明等就都是徐经的好友。
明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在南京乡试里高中解元。同样通过了考试的徐经便与唐寅结伴前往北京参加次年的会试。而因为不差钱,徐经带着大批仆从和优伶一路走一路玩。即便是后来到了京城,徐经也和唐寅四处游乐,持续“散财”,引得人们艳羡。
而在与唐寅的交流中,徐经曾请唐寅押题。或许是天赋异禀,唐寅真的说中了不少东西。可后来传出唐寅是买通了出题的考官才得知题目的谣言。朝廷为此很快出手,结局即是唐寅和徐经直接被剥夺了参加科举的资格 。经此飞来横祸的打击,徐经不仅自己不想再淌科举这滩混水,也为徐氏定下了不强求子弟参加科考的基调。
至徐霞客这一代,不以科考为首要选择的传统依旧在徐氏延续。因为不用背着这座大山,还在学堂读书时,当其他学生在为了四书五经焦头烂额,徐霞客就在悠哉悠哉地看《水经注》,畅想将来要饱览祖国河山。再加上徐氏在江南一带早就因书香盈门但不仕科举而声名赫赫,当徐霞客决定去追求诗与远方时,他也就非但没被谴责,还在游玩途中与许多名士有过交往。
二、旅行家背后的强大纺织坊
如果说徐霞客的家世孕育了他特立独行地追求诗与远方的理想,那么他的小家庭就是支撑他实现梦想的最坚实依靠。在徐霞客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徐有勉辞世。因为先前经历了分家,徐有勉这个小家庭所占有的田产并不多。再加上徐有勉既不为官,也不擅长经营,徐家的经济重担便落在了徐霞客的母亲王氏身上。
王氏出身名门,但自称“布衣妇”。据徐霞客自己回忆,他的母亲在父亲死后的二十余年里一直支撑着门户,“母无他好,好习田妇织”。而在江南经济繁盛的大潮下,王氏的坚毅与辛劳很快换来成果——徐家的织布“特以精好闻”。徐家的家业在王氏的操持下逐渐“蹶而复振”,甚至恢复往日的繁盛。
有了王氏的资金支持,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何徐霞客三十余年几乎都不工作,却有钱游览中国大半河山了。且王氏不仅给了徐霞客物资支持,还给了徐霞客重要的精神鼓励。在徐有勉去世,徐霞客为其守孝三年后,徐霞客一面想去追求诗与远方,一面又不愿辞别王氏。可王氏鼓励徐霞客男儿就该志在四方,还亲手为徐霞客制作了“远游冠”。如此,王氏既算是徐霞客迈出第一步的推动者,也是这位“游圣”的缔造者。
三、行进三十年的一代游圣
从二十二岁第一次辞乡远游,到五十五岁最后一次携友出游,徐霞客用他的大半生走遍了中国除西北以外的大片区域。参考徐霞客好友陈函辉所作的《霞客徐先生墓志铭》,近代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对徐霞客的旅行线路作了详细考证。
徐霞客记述在《徐霞客游记》里的一路上的种种见闻自然颇具价值。但相比于其他的出游者或地理著作,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独到之处是他并不因政治目的而出游,也不是一般官员囿于一地两地的“公费出游”,而是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的探索。
徐霞客作游记的出发点本是为了与支持自己追梦的母亲分享实现梦想的喜悦。因而在一步又一步的亲自丈量下,徐霞客得以用满怀情感的笔触,从前人未曾留意的角度,去对各地的风物人情、山川湖海作极富创造性的记载。
独有的视角、真挚的感情、三十年如一日的奔赴,徐霞客被父辈们种下了不落窠臼以追梦的种子,又得到母亲倾尽全力的支持,最终用半生岁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如此,我们这些后人才能拜读《徐霞客游记》。而徐霞客,也成为引导近日旅游风潮的一位长盛不衰的“旅游博主”。
参考资料:
[1]郑培凯.徐霞客及其家世[J].书城,2015,(03):5-18.
[2]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千古奇人”徐霞客的诞生[J].金融博览,2019,(0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