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头池塘蜕变成“景观塘”
到过这里的人们,总忍不住感慨,“集美真‘水’(闽南语中‘美丽’的意思)”。你看:
一行白鹭直上青空,在碧波荡漾的杏林湾上,映下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湖光城影;
一条溪林生态示范动线,在山林村镇间蜿蜒,绘就“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带;
一个个昔日的“臭水塘”蜕变成了如今靓丽的“景观池”,串起的,是集美人的幸福生活……
厦门集美的“水”,是滨水特色环湾生态型新城区的尽收眼底,是群众家门口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生动注脚。
多年来,集美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集美道路”。立足新起点,集美区将继续奋勇争先,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样板城区。
见 证
1
许溪华丽转身 绘就“水美”长廊
溪中流水潺潺,野鸭闲闲。岸上林木蓊郁,百花齐放。漫步在许溪“溪林生态示范动线”上,一派生机盎然,令人满心舒畅。
这条4.83公里长的生态动线,途经灌口和后溪2个镇,共计4个行政村近20个自然村,串联起田李溪、东李溪、后溪溪、杏林湾等生态水系。一路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一幅山水画卷渐次打开。
据工作人员介绍,许溪“溪林生态示范动线”项目,于去年9月建成,包含许溪安全生态水系工程(灌口段和后溪段)、许溪下庄鱼鳞闸净化湿地建设工程等。
项目结合乡村振兴和河道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对许溪右岸道路拓宽改造,增设照明设施、规划自行车道及机动车道,并完成河道清淤,新建交通桥、堰坝、亲水平台,提升绿化等内容,构建许溪流域生态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动线还巧妙利用许溪沿岸收储的26个鱼塘,建设成河道净化湿地系统,改善农田尾水流入河道水质。部分湿地还打造成主题湿地公园,成为新的景致。
从许溪的灌口镇支流,嫁到了许溪的后溪镇沿岸,庄惠环见证着“母亲河”的清新回转。作为乡镇河道专管员,她每日都要骑车往返巡查,成了守护“许溪”的“保姆”之一。
她说,“许溪的水质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美了,特别是生态动线建成后,很多居民有了休闲健身的好场所,周末更是有游客慕名而来,已经是网红打卡点了。”
2
昔日“臭水塘”变身“景观池”
曾经是人见人嫌的“臭水塘”,如今已蝶变成可供休闲散步的“景观池”,在集美,小微水体的治理,群众获得感肉眼可见。
后溪镇崎沟村田头池塘,是其一。家住附近的村民老王深有体会,“这个池塘以前很臭,特别是夏天,家里都能闻到臭味。”
去年,集美区全力推进小微水体整治,实施完成26个治理项目。田头池塘就此迎来新生:池塘清淤了,污水截流了,臭味根源解决了;矮生苦草一茬茬“住”进了水底,成了治水主力;原本逼仄的土坡,拓宽成了可以通车的水泥路,方便群众出行;藏污纳垢的杂草,也换种了成片的美人蕉,池塘景观焕然一新。
“现在漂亮很多,村民都爱到池塘边休闲散步了。”老王说。
后溪镇东宅村七组3号池塘,也完成了“蜕变”。“小微水体治理,都是因地制宜,3号池塘采用了‘净水器’原理,通过构建生态循环床,将水净化后再重新排入池塘,循环往复。”工作人员介绍,同时对池塘周边的景观做了修复和提升。
解 读
1
提升生态水平 交出亮眼答卷
一份“成绩单”足见集美的“水”。
去年,集美区获评水利部“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区”称号;区《积小流以成江河》视频,获水利部第三届“守护美丽河湖—共建共享幸福河湖”全国短视频公益大赛优秀奖;更让人瞩目的是,去年10月的生态文明论坛上,集美区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治水成绩单的背后,是集美区持续完善机制,创新治理手段,全力打造河湖治理的“集美样本”。以河湖长制为抓手,集美区建立了“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有效”的河湖管护体系,既提“颜值”又提“气质”。
去年,全区9个水质考核断面、12个检测点,水质均已达标。同时,完成了“溪林生态示范动线”、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形成了超20公里的碧水廊道,打造了6条示范河段,实现“气质”和“颜值”双提升。
2
创新治理手段 推进“河湖长治”
杏林湾是集美人的心头爱。但在水质监测中,一度发现个别因子超标。面对这一难题,集美区成立工作专班,强化排口整治、联合执法、工程治理、正本清源等工作力度,多方积极参与治理,目前全年平均水质已达湖库型Ⅴ类水标准。
如何发挥好河湖长制,真正实现“河湖长治”,这是治水的关键。
一直以来,集美区大胆探索,持续巩固深化河湖长制,率先建立区、镇街“双总河长”架构和区、镇街、村居三级河长体系,打造“123456”治水体系。
集美治水,坚持“党政领导”,一线巡查、一线调度、一线治理。去年区领导累计开展巡河工作约48次;区河长办组织河湖一线巡查约136次,联合执法检查31次,下发督办通知书47批,有效推进相关问题的解决。
在“区河长办+区联合督查办”双重督办模式下,集美区纪委强势介入水环境治理,并推进解决影响后溪水闸水质的疑难问题。
此外,集美区还创新河湖管理“河长+警长+驻区检察室+驻区法官工作站”模式,率先在厦门市成立首个区河长办检察室,随后成立了驻区河长办法官工作站,强化水生态管护、流域治理等方面的检察监督和司法支撑。
坚持标本兼治,接下来,集美区还将积极推进杏林湾清淤、智慧水利体系、正本清源工程等项目实施,推进全区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更多人。
3
发挥青春力量 引导全民共治
用无人机、无人艇巡河、采样,监控污染源;给村民和孩子们传授垃圾分类知识,传递环保理念……集美区这支青年志愿护河队,由厦门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组成。
多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集美区6个镇街、18个社区和4个小学,持续开展“保护母亲河·争当河小禹”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活动。此外,这支护河队还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探索校地共建,为集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青年“智慧”。
引导青年志愿者参与治水,是集美区聚力“全民共治”的生动缩影。
除了开展好“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河长制宣传活动,去年10月20日-11月20日期间,集美区还以“争当河湖卫士接力时代使命”为主题,将居民、学生、专管员、养护员、河湖长等涉及河湖治理工作每一环节的群体集结起来,开展主题文创大赛、主题微视频拍摄、征文及演讲比赛,高频率、多样化宣传集美区河湖长制工作。
在“治理为民、治理惠民、治理靠民”理念的贯彻下,如今,越来越多的集美人加入了治水行动中,正形成“全民共治”的良性循环,让集美的水,更“水”。
导报记者 康泽辉 吴舒远 沈威 通讯员 郭慧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