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疫情反扑,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网课行列。如何在疫情+居家+网课+生活工作中“活下来”,对妈妈们来说并不容易。
一位深圳妈妈就分享了她在抗疫近百日中,如何与家里三个熊儿子斗智斗勇的保命秘诀。
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 、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2022年1月6日,我一大早收到通知,期末考取消了。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只是一切的开始。等待深圳妈妈们的是一个比暑假还漫长的防疫抗战。
深圳抗疫近三个月,我在家吼娃就接近100*24小时。疫情不可怕,居家不可怕,可怕的是跟娃一起困在家, 而我绝对是最惨那个。
家里有三个男孩上网课
三个儿子(其中有一个是侄子)围坐在我身边,脑补一下鸡飞狗跳的日常。我只能默默抓起一把保命救心丹,含着眼泪咽下去。
禁足期间,
如何保持母慈子孝?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做到禁足期间的母慈子孝?我会一脸真诚假笑地告诉TA:“这是不可能的。”
放下“母慈子孝”的执念,才不会太绝望。在这漫长的一百天里,我用无数金嗓子和救心丹,最终摸索出来的三大保命秘诀。
- 对己:做不到,别勉强,不自责
虽然嘴上常说人类幼崽是上天送给自己的小天使,但现实中他们更像是上辈子来讨债的小恶魔——他们虽然做不了什么,但他们能让你什么也做不了。
原本既要保工作又要保绿码,爸妈压力山大。如今困在家里还得监督娃上课、打卡、运动、作业。如果遇上一个时刻划水、摸鱼、抬杠、作妖的学渣娃,真的气吐血的心都有了,别提我有三个。
所以,这时候,对情绪已经绷成一根弦的老父母谈论“温和而坚定”,不仅是不现实,还是不道德的。
所以,不必将负面情绪视为洪水猛兽,恐惧和焦虑是人之常情。一味地抗拒负面情绪,只会进入死胡同,使自己陷入负面思维和情绪的恶性循环中。
谁都不是超人,谁都有脆弱的时候。
与其在道德绑架下,强迫自己伪装一个“和颜悦色”的老母亲,不如直面自己的焦虑感和无力感,承认“我确实有点累了,我没办法做到十全十美。”接纳自己,首先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
当我们承认自己无法尽善尽美后, 紧绷的心情反而可以得到舒缓。
没忍住,发了脾气,可以事后及时跟孩子解释,跟队友道歉。
“示弱”并不是“无用”的表现。相反,当你承认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会更容易得到家人的体谅和帮助。
例如,当我累得不想干家务时,躺在沙发上“装病”,哥仨反而会立刻屁颠屁颠开始抢着帮忙,扫地拖地擦桌子,照顾妈妈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光荣的任务。
对抗烦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所取舍,每次只专注做一件事。例如,陪娃时尽量不想工作,工作时就放弃一边管娃学习的执念。
我如今尽量不在白天写稿,就是为了白天能更心无旁骛地照顾他们,减少琐事过多带来的情绪烦躁和能量消耗。夜里少了孩子缠身,再专心写作,情绪平和,工作效率也更高。
我们都没有三头六臂,,一次只做好一件事。照顾好自己,才有余力照顾家人,才能兼顾工作。
- 对娃:尽人事,听天命,不强求
有人以为,网课就是对着电脑听老师讲课。实际上,居家+网课的日常2是这样的:一娃上网课,父母累成狗!
时刻待命,闹钟每响一下,老母亲的心就跟着颤抖一下,大嗓门就随机吼一声“快来”。
不但要做好老师的贤内助:记笔记、辅导作业、打印、上传、处理各种视频问题。还要维护好课堂纪律:上课不许乱说话,不许乱动,不许吃东西,不许溜号……
但最艰难的还是如何Hold住孩子认真听课,好好写作业。
以前辅导写作业,只在放学后崩溃,现在监督上网课,24小时感觉心累。
每天一千遍的灵魂拷问“在家也不能放松”vs“算了,放弃吧”。老母亲的健康状况,就是这样无数次在逼疯与爆血管的边缘徘徊。
冲突不断,往往源于我们对现实的不接纳,对孩子的不理解,对结果的高期待。
要想避免网课带来的焦虑和鸡飞狗跳,最重要是明白一件事“强扭的瓜不甜”。
首先,摆平心态,放弃抗拒,接受网课。疫情当前,诸多不便,家长只能多费心。
其次,网课环境不如课堂现场气氛,孩子“现场感”大大减弱,学习动力和自觉性会降低。所以,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不要求他做到100分,能做到80分就给他鼓掌。鼓励和信任,反而能让孩子找到自主感和内驱力。
第三,长期居家,大人都受不了,孩子精力更是无处释放。过度的管束只会带来更强烈的逆反,给予适当的空间反而可以促进孩子的配合。学习之余多带娃耗耗电,亲子运动一起做起来,他锻炼,你减肥,一举两得。
最重要,不要被“学霸假期弯道超车”等类似的鸡血言论,扰乱心境,徒增焦虑。疫情期间,能保证日常学习的八成功力,孩子返校都不会有太大落差的。
如果我们愿意调整心态,大可将这段“禁足”的居家时光,视为建立新的亲子关系的契机。
每日增加陪伴孩子读书、运动、交流的时间,促进跟孩子的互动沟通。多年后,当孩子成年离开自己身边,回想起这段朝夕相处的时光,反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回忆。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一起用正向思维去思考当下的问题。
新冠对孩子生活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勤洗手,戴口罩,做核酸时要张大嘴“啊~”。作为深受疫情影响,往后可能还得跟病毒寻求共存的一代,我们可以借用隔离的机会,跟孩子探讨疫情对生活带来的变化,科学防疫的做法,共同感恩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学会珍视眼前的小确幸,一起设定一个解封后的To-do目标,让未来也变得更值得期待。
将危机视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感恩教育”、“乐观教育”的契机。
不要说“童年才几年,疫情已经偷去三年”这种丧气话,因为这共同经历抗疫的时光,也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一课。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 对队友:睁只眼,闭只眼,互相理解,守望相助
都说距离产生美,近距离徒生怨。当不能出门,每天困在同一个屋檐下,物理距离如此接近,家庭矛盾就随时擦枪着火。
深圳宣布封城的那一周,队友居家第一天,就成功惹怒了我。
平日里对着三个儿子弄得家里一团糟,已经足够心烦,如今又多了一个一百六十斤的大块头,不是瘫沙发刷手机,就是蹲厕所继续刷手机。凭空做饭要多做两道菜,收拾屋子要多收一对残局,换谁看到这种“不作为,净添乱”的猪队友,都会来气。
但当深夜听到他躲在阳台跟朋友聊工作,吐槽疫情带来的影响,肩负的压力,又突然心疼他一万点。
疫情之下,谁都不轻松。男人不说但不代表不焦虑,只是习惯了为了捍卫家庭的安稳,默默扛起所有,独自咽下所有心酸苦楚。
看得见他的为难,也就多了份理解。
所以,我开始对他那些“自我解压”的懒散式放松,睁只眼闭只眼。同时,在日常中主动传达自己的需求“去检查下儿子的作业”、“带弟弟去阳台跳个绳”、“帮忙下个米洗个菜”,给他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
在独处时,静下心来跟他倾诉自己的焦虑,也倾听他的压力,互相给对方兜底,给彼此打气。
疫情看似困住了一家人,却也打开了一条新的沟通渠道。
儿子们高兴爸爸在家陪伴自己的时间多了,居然吃到了爸爸亲自下厨做的菜,能够跟爸爸一起看喜欢的篮球比赛,而我也因为爸爸在家的这周,寻觅到了给自己放松和解压的机会。
当我们没法改变现状,那就改变心境,珍视寻常。疫情纷纷扰扰,能够一家人平安健康在一起,就已经是福气。
心理战“疫”,
避免被负面情绪裹挟
朋友说,2022年仿佛流年不利,开年至今,负面消息就不断。
短短三个月里,每日被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轰炸,手机无时无刻可以刷到各种“小道消息”,无论你愿不愿意,总有人不断在告诉你“又出事了”。
每个人都如同惊弓之鸟,陷入紧张惶恐的状态,一点点生活中的小波动都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崩塌。
有一位在福田封控区关了近一个月的妈友在群里说,在看到广西空难新闻的那天,忍不住跑到阳台失声爆哭了一场。
她说“积压了太久的焦虑和烦躁,在那一瞬间突然就觉得撑不住了。生活让人看不到希望,看到的全是绝望。”
在她这条消息后面,收到了无数的宝妈附和。
这段时间,日积月累,濒临崩溃的压力,在看到空难的噩耗后,突然奔涌而泄。大家在为空难死者心疼惋惜的同时,也是在诉说着对生活的无力感和失控感。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左右不了疫情、战争、灾难。但生活中柴米油盐的家庭生计问题,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利刃。
在这样多重焦虑围困下,很多人会表现出食欲不振、心神不安、坐卧不宁,甚至脾气暴躁,情绪悲观。所以,夫妻矛盾、亲子矛盾、还有自我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会成为困扰许多家庭的“抗疫后遗症”。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做好心理“防疫”,避免被负面情绪裹挟。
- 少看负面消息,多寻找正能量
每次打开手机,在媒体和网友渲染下,铺天盖地的坏消息总会刷屏,越刷心情越差。那就干脆丢开手机,去做些别的事情吧。
避让是一种蓄势,是一种对我们身体与心灵的保养和维护。限制每日的信息摄入,避免信息过载而出现的心理应激。减少不必要的对抗和自我消耗,才能腾出力量关注自身。
不信谣,不传谣,不道听途说,不过分关注疫情信息。
网络时代,谣言总是跑得比真相快。不要被网上众说纷纭的信息所误导,理性关注疫情状况,认真观看官方媒体关于疫情的报道,做到“心中有数”。化恐慌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
虽然疫情期间,大部分人的外出行动都被限制了。但这不意味着与外界的联系也被隔绝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线上沟通工具,关心家人、同事、朋友,保持交流,倾诉和倾听等互助行为,也会减少焦虑,汲取力量,带来安全感。
记得深圳封城那几天,走不出小区,就走出阳台。
小区物业就组织起大家放下手机,一起在阳台进行社区大合唱。让大家放声唱出内心的惶恐、释放压抑的焦虑,也唱出对春暖花开,疫情散去的期待。
儿子那天深受触动,偷偷跟我说——“大家歌声那么大,说不定会吓走了新冠,惊醒了春天呢!”
对啊,只要怀抱希望,寒冬的尽头就是春回大地的曙光。
- 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
“我们都暂时回不去,没有疫情的从前了。”长达三年的抗疫,反反复复的疫情,确实消磨掉许多人的忍耐之心。
当你内心感到焦虑、不安、惶恐时,可以暂停下手上所有的事情。静坐一会,让大脑自然放空,身体放松。允许自己失落、哭泣、发泄,也可以尝试用音乐、运动、深呼吸等方式,打开情绪的大门,寻求有效的宣泄表达途径。
哪怕24小时都得对着熊孩子的居家时期,你也可以在焦虑袭来时,躲进厕所,躲去阳台,让自己安静独处片刻。
多跟自己进行勉励式对话:“情况确实很糟,但我可以应付它”,“我不能让焦虑和生气占上风”,“这会是一段很重要的经历,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每天多想想生活中值得高兴的小事,可以在家里随处可见的地方,用便利贴记录一些“小确幸”:“冰箱满当当,不用抢菜真安心!”“老公说好今天请喝奶茶,肥宅也快乐!”“昨晚宵夜+电影,难得的放松时光!”
当内忧外患,无力抗衡生活的无常时,与其抱怨,让自己长期处于低气压中,不如找到方法自我解压,安抚好自身的情绪。
- 专注当下,期待未来
既然我们没办法改变现状,那就关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例如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哪怕禁足在家,也要好好做饭,好好吃饭,读一本书、看一部喜剧电影、吃一份甜食,远离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事物,停止感知负面情绪。用开心去抵抗不开心,是直接有效的方法。
尽管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带来诸多不便。
但与其因为疫情变化而自乱阵脚,不如通过有仪式感的方式,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如按上班时间设定好闹钟,穿戴整齐,在家划定一个安静的房间作为工作区,区分上班和下班。
设定好每日的学习时间,运动时间,让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都维持规律,是对抗危机,保持安全感的有效办法。
那么即便我们的脚步被禁锢在家,但阳光却依旧会撒进每个人的心里。
当疫情被迫禁足,我们才会感慨日常可以自由出行的幸福;当空难噩耗传来,我们才会懂得珍惜眼前人;当战争发生,我们才会明白和平的可贵。
那么,何不就从现在开始,就活在当下,活好每一天呢?
本周六14:30,爱文“育见”圆桌分享会 直播🔔
【 探索双语教育下,多元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爱文 The World School 拥有全球教育网络,
将共享纽约、硅谷、深圳校园的教育资源!
爱文多届毕业生已在各著名学府深造,
包括哈佛、耶鲁、斯坦福、布朗大学等等。
您关注的教育话题和理念,
在这里都将得到共鸣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