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不是本地人,但凡对于西安有一点了解,那么对“回民街”的鼎鼎大名一定是不陌生的了。
广义上的“回民街”或者“坊上”,除了指代从鼓楼后头一探头,走到北院门的区政府为止,日常拥挤着无数慕名而来游客的几百米小巷,还应该包含附近的西羊市,化觉巷,大小皮院、洒金桥和庙后街等等。
小小的巷子们交错纵横,四通八达,人流涌动,似乎已经成了“坊上”的固定标签,做过功课的游客们已经知道,该来这些地方,去寻找更加有本土气息的美食。
所以,在“坊上”整个区域的西缘,因与核心区域保持了恰当距离、名气不盛的东举院巷,反而切切实实保留了回民街的“B面”,没有游人嘈杂,却有着生活的本来面貌,宁静, 恬淡。
one.
“往前一步是繁华,后退一步是市井”
以庙后街为界,回民街的嘈杂和宁静,将在东举院巷截然分开。它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全长424米。以早慈巷南口为界,往西的一小截为西举院巷。
尽管如今在一众网红小巷的簇拥中,东举院巷显得籍籍无名,但是至少在明景泰年间,这里还是因贡院得名,从而盛极一时的“秀才会馆一条街”。
甚至到了民国时期,这里也是“往来无白丁”的好地方。路东21号,曾是史家院子,最南头则是王作林的家,两座院子极尽奢华,门楼宏伟,还有大花园,只是如今都不见了。
而今,只有一所小学,似乎还在这里肩负着“贡院”的寓意和美名。
two.
“收藏童年”
东、西举院巷交界处,就是许多人存放童年的儿童公园。查了一些资料,据说这座儿童公园的前身,正是贡院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公园至今依旧拥有很多拥趸。哪怕是周内进去,也能看见很多游人,而孩子们还是和二十年前一样到处爬上爬下。
假山,游船,公园虽小,标配要素一个不少。
塑像的漆面剥落,时代感满满。
不大的空地上,还有打羽毛球的人们,可能对于附近居民来说,拥有这样一座随时可以散心的小公园,比住在什么样的好地方都更加幸福。
three.
“一条街塞满好吃的”
值得一提的是,东举院巷的美食也非常多。
尤素福饺子馆、清真杨家砂锅、何老二卤汁凉粉、建娃小炒泡馍、安家牛肉面馆、李家特色面馆……别看一条街不算长,美食可是塞得满满当当,绝对是本地人眼里亲姥姥一般的存在。
要不是正值斋月,白天店铺都不开门,绝对值得挨个打卡,吃着还得捎着。
尤素福的饺子,在坊上一直很出名,不同于走网红路线的老店,它的口碑全靠附近居民口口相传。
皮薄馅大,已经是店里饺子的标配了。这里还有很多的口味,如果想全部尝试一下,可以直接和店员点杂拌,菜单上没有哦~
杨家砂锅是回坊名气很大的一家砂锅,走近就能闻到大骨头汤的味道,哪怕是夏天,也值得大汗淋漓地吃一顿。
与回民街其他的卤汁凉粉店相比,德华家的特色是可以加鸭蛋,还可以单独加粉皮,满满的油泼辣子混合芥末有点呛,但是也是真的香,一口下去遍体通畅。而且,这家店很容易就能在地图导航找到,对路痴也十分友好。
开斋时刻临近,临街的小摊也摆出来了,各种炸货,蛋卷,似乎也充满了别处不多见的时代印记。
four.
“混搭气质”
谜团和传奇都已不再,喧嚣和人潮尚未到来,东举院巷除了一街的美食,正好容纳了满满的市井人情和混搭气质。
街上的所有生物,似乎都是放养状态,比如鸟,比如猫,在阳光下懒懒散散,看得人羡慕。
甚至周围的居民,也爱把自家的花养在街边。
在别处消失已久的报刊亭还能在东举院巷找到,大夹子把报纸夹在铁架子上的方式还是同样古老,而摄影主题的艺术商店,就开在凉皮店的旁边。
这里还有真·街机,实实在在摆在街上的那种。
一条窄窄的老巷,包住了吃喝住行,也包住了许多老西安人的挂念和谈资。春夏之交的东举院巷,在浓浓绿荫的笼罩下静谧又安然,也沉淀了藏于历史之中的生活气息。
▼
在西安,像东举院巷一般的老巷子还有很多,他们都在以斑驳的墙壁、八九十年代的楼房、纵横交错的电线,讲述着过去的年代里的点滴。
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老街,不妨跟着我们,继续去探索属于西安的符号和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