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8日电 题:气候变化威胁世界遗产 亟待全人类携手应对
中新社记者 应妮
今年4月18日是第39个“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的主题是“遗产与气候”。
气候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气候变化。无论是世界自然遗产,还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是在稳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或由人类创造的。作为旅游景观,它们能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对各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文化传承,它们往往是一个地区一个时代文化集大成者,无论是中国的长城、故宫,还是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威尼斯水城。
然而,因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多,世界各地许多遗产资源已受到重大威胁。例如,鉴于澳大利亚大堡礁的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衰退,2021年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曾建议将澳大利亚大堡礁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尽管最后决定推迟到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再审议,但该遗产地遭受巨大损害的事实已经是共识。
在中国,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署名文章中坦承,这些年中国时常出现极端降水,此前应对雨患经验较少的北方也饱受灾患。2021年,河南、山西等地强降雨对古遗址、古建筑、历史城镇带来了很大破坏,甚至有“中国旱极”之称的敦煌也出现了极为罕见的冰雹雨现象。如何妥善应对,我们尚缺少经验可以参考。
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目前最大因素则是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乃至破坏。当人类无节制开发热带雨林、无节制向江河湖海排泄工业废水,种种行径已埋下气候变化的“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气候变化下的世界遗产与旅游业》报告称,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世界遗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希腊雅典卫城深受酸雨之害,日本鹿儿岛的世界文化遗产寺山炭窑遗址被洪水彻底冲毁,意大利威尼斯更是一而再再而三被“水漫金山”……相关数据显示,如果全球变暖3℃,19%的世界文化遗产可能会因为洪水而消失。如若放任,这样的恶“果”或许为期不远。
事实上,“遗产与气候”的主题点出了文化遗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传承文明,既要尊重历史,也要敬畏自然;同时也呼吁各国进一步构建可持续性的遗产保护行动目标与体系。
敬畏自然、融入自然、适应自然,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宋新潮希望,推动中国气候变化应对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