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知道安徽的黄山市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作“徽州”,后因旅游立市才改得此名。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旖旎、古迹众多,可以说是安徽省知名度最高的城市,这一点想必就连省会合肥都要甘拜下风。
作为世界级特色魅力旅游城市,黄山市境内旅游资源可谓是极为丰富,除了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黄山,跻身“中国最美地NO.1”的宏村等一系列蜚声中外的绝美景致,还有令世人垂涎的徽菜美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品尝一下黄山当地几道名扬天下的地标美食,感受一下那深不可测的徽菜文化。
“野阔江寒一雁飞,碧芦花老鳜鱼肥。”说到黄山市的地标美食,那肯定非“一臭成名”的臭鳜鱼莫属。作为徽菜的扛鼎之作,它是将新鲜的鳜鱼按照传统方法技艺腌制和发酵而成,不仅上过著名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还荣获全国烹饪大赛特金奖。相传有位徽商想将鲜嫩肥美、多肉少刺的鳜鱼带回家孝敬母亲,不料路途遥远,鳜鱼变味,其母感念儿子孝心不忍丢掉,谁知做成菜后虽闻着臭,吃起来却是鲜香无比。由此这道别具风味且蕴含着传统孝亲文化的美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徽州名菜,且一直延传至今盛誉不绝。臭鳜鱼虽然闻起来“臭”,但入口却是香鲜透骨、肉质酥烂,很多外地人开始不敢动筷子,但品尝过后都对其赞誉有加。
同样“一臭成名”的特色美食还有徽州毛豆腐。它是徽州地区的传统名菜,产自屯溪休宁一带,同样上过《舌尖上的中国》。不同于臭豆腐和腐乳,毛豆腐是由豆腐切块后,放入木桶撒上盐,盖上纱布,自然发酵而成。由于成品表面有寸许白色茸毛,故而得名毛豆腐,又因为这种毛是经发酵霉制而成,故又称霉豆腐。相传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昔年落魄挨饿时无意间发现的美味,后来随之广为流传。毛豆腐风味独特、滋味鲜美、营养丰富、做法多样。最常见也是最地道的做法就是直接用油煎炸。经过油炸后的毛豆腐,成色金黄、外酥里嫩、香气四溢、鲜美无比,蘸着特制的辣椒酱吃,那滋味别提有棒了。在黄山的很多景点都可见其身影。
刀板香是徽州人待客的一道主菜,是徽菜的代表菜之一,也是古徽州几千年饮食文化的积淀。相传明代名臣胡宗宪当年途径歙县时拜访恩师,其师母将腊肉铺于山笋之上蒸熟后切片,与刀板一同端上桌,胡宗宪吃后大赞,遂命名为“刀板香”。虽说是我们常见的腊肉,但刀板香无论是食材选材还是制作工艺都极为讲究。首先猪肉选自徽州所产的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土猪,取肥瘦适中的五花肉,按照传统工艺腌制成层次分明、不柴不腻的咸香腊肉。笋则以歙县问政山所产的春笋为佳,质地脆嫩、清香解腻。至于盛菜所用的刀板,用的是天然生长的香樟木,不仅香味独特,还可吸走腊肉中多余的油脂,保留肉的咸鲜的同时不至于太过油腻。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山市境内群峰参天,岭谷交错,所以对于受吃货推出的“山珍野味”也是信手拈来。而以石鸡和石耳为主料的“黄山双石”,是徽州的一道名菜,营养滋补、香鲜可口,令人百吃不厌。相传当年乾隆皇帝过寿,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的表演甚得他的喜爱,高兴之余便从宦官那多了解了几句。当问及徽州美食时,宦官提到了“徽州双石”。后命人做了这道菜,乾隆帝食后龙颜大悦,赞曰“天下竟有如此美食,滑而不腻,沁人心脾”,遂将此菜定为宫廷御膳,命名为“龙王汤”。石鸡栖息在深山的溪流或深潭中,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最为理想的滋阴消热之山珍佳品,石耳多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石缝中,养阴润肺、清热解毒,也是非常稀有的名贵山珍。将二者如此的巧配,可以说是将山珍之味发挥到了极致,难怪就连乾隆帝都对其赞誉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