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津大学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该校教授余国琮,4月6日12时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遵照其本人及家属意愿,丧事一切从简,告别仪式定于4月8日上午9时,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举行。南都记者获悉,余国琮是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他参与主导了我国自主生产重水的关键技术研究,为“两弹一星”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余国琮原籍广东台山,1922年11月18日生于广州。1939年秋天,他从香港考区考入抗战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组建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从该校化工系毕业,此后赴美国深造,分别于密歇根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匹兹堡大学任教。1950年,28岁的余国琮入选“美国科学家名录”。同年8月,他毅然冲破阻力,以“赴香港探亲”的名义曲折回到祖国,与其同乘一艘船的还有邓稼先、叶笃正、鲍文奎、沈善炯、涂光炽、赵忠尧等科学家。归国后,余国琮先是任职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2年调入天津大学,负责在该校筹建“化工机器与设备”专业,此后长期在该校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和教学,曾任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据天津大学介绍,余国琮一生在精馏技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领域,做了系统性、开创性工作,是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上世纪60年代,面对国外的技术垄断,他奋勇攻关,提出了较完整的不稳态蒸馏理论和浓缩重水的“两塔法”生产技术,从而解决了重水分离的关键问题,为新中国核技术的起步和“两弹一星”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他开展了大型工业精馏塔新技术研究,奠定了现代精馏技术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技术”,有力促进了我国石化工业跨越式发展。他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学术奖项,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作为教育者的余国琮,多年来坚持在教学一线,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化工专业人才。直到本世纪初,他仍受教育部委托,领导全国9所高校化工学科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相关项目,提出新的化工类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出版了50余种推荐教材、参考书和教学软件,其中不少都沿用至今。
余国琮去世后,许多化工学子深情悼念这位“导师的导师”。天津大学在讣告中写道:“余国琮同志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为人师表、治学严谨,严于律己、平易近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