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C。解析: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不符合题干。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些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不符题干。态度定势是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理由而较为执着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D。解析: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仍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不再把社会规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他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它由大家商定,可以改变。故选D。
3.【答案】A。解析: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出现“怕回答问题”、“不愿回答问题”等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其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故选A。
4.【答案】B。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其中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比如人们由于鸟在天空中飞翔得到启发发明飞机就是原型启发现象,飞机的原型就是鸟。故选B。
5.【答案】C。解析: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是惩罚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是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第四阶段是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是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故选C。
6.【答案】B。解析:科尔伯格提出个体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分别是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权威和法规定向阶段。故本题选B。
7.【答案】B。解析: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则是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物体的倾向。故选B。
8.【答案】D。解析: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包括:环境、智力、个性。年龄并不是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同一年龄个体可能具有高创造性,也可能创造性较低。故选D。
9.【答案】B。解析:少年期因心理发展的半成熟半幼稚特点,在品德发展上呈现出动荡性。在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故选B。
10.【答案】B。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心理上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的情感体验。责任感和义务感属于道德情感。故选B。
11.【答案】A。解析:只示范不讲解,学生不能对精细动作或是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只讲解不示范,学生可能会对具体的操作停留在理论层次。所以要将示范法和讲解法相结合。故选A。
12.【答案】B。解析:问题行为是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它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符合题干描述,故选B。
13.【答案】C。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把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分别是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权威和法规定向阶段。故本题选C。
14.【答案】B。解析:章志光,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理论模式。品德三维结构理论认为,品德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三个断面或维度来认识品德的结构。故选B。
15.【答案】A。解析:命题学习是指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联系。命题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一命题是在“圆”、“直径”、“半径”这样的概念基础上形成的。故选A。
16.【答案】A。解析:问题分为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是指问题明确,有固定答案的题目,比如教科书中的课后练习题等。故选A。
17.【答案】D。解析:变式是改变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本题中教师通过对题目形式和解题过程进行变化,突出和函数公式的本质特征,这是变式教学,故选D。
18.【答案】C。解析:知识直观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模象直观是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观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故选C。
19.【答案】BCDE。解析: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包括了:环境、智力、人格、动机等。而A项机遇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一般不认为是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故A项不选。所以本题BCDE为正确选项。
20.【答案】BD。解析: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知识的保持是将信息进入长时系统;而知识的提取是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故选BD。
21.【答案】ABDC。解析: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有用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助于问题情况的契合,适当的跨度可以更好地起到促进思考的作用;熟悉教材和知识可以使老师提出更准确到位的问题;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启发教学的效果。故选ABCD。
22.【答案】AB。解析: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故本题选AB。
23.【答案】AC。解析: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表扬与奖励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另外,反馈一定要明确、具体,必须使反馈紧随个体的学习结果,因此要及时反馈,及时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C。
24.【答案】BCD。解析:区分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就看这种技能是实现是靠实在的外部肢体动作完成的,还是靠内部头脑的思维操作活动过程完成的。BCD都是头脑思维的结果,均属于心智技能。
25.【答案】CD。解析: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C项正确。整数包括自然数,属于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是指学生掌握一个比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学习,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D项正确。故选CD。
26.【答案】ABCD。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指的是个体自身的主观状态,包括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与惯性思维,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客观因素指的是问题本身的性质,如问题的情境和表征。故选ABCD。
27.【答案】ACD。解析:品德形成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其中,依从包括服从和从众,故选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