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那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广州有许多旅游的景点,珊珊三丫头一直喜欢一些古村落,并且在这几年间不间断地在寻访,发现广州许多深藏闺中古村不但有美丽的乡村风光,还保留着传统文化和古老建筑。在众多的古村中,对于在广州花都遇见的“三华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在这个古村落探访的过程中,意外得知,我们在中学历史书中提到的“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72位烈士中,有16位就是这个古村的村民,16人被葬于举世闻名的黄花岗72烈士墓园中。那么,若是时光倒转,这个古村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广州花都三华村,是“徐姓”聚居地,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根据徐氏族谱的记载:徐姓族人原在南雄保昌县居住,开村始祖徐宗远,在北宋1085年被朝廷任南海县主簿,家业不断壮大、徐宗远在官场浸润多年,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有退隐之意,有一天,他和管家骑马郊游,来到现在三华村所在的地方,这时这里只有几户人家,见有外人到来,就端茶倒水,盛情款待。徐宗远见到村人和蔼可亲,村中风光秀丽,于是就产生了在这里隐居的想法,这次回去后不久辞官,携着家眷来到此地,并花在这里开荒种地,同时在村前开了一家茶楼,纪念自己当初来此地觅茶,偶遇此村之意,茶楼对本村百姓分文不收,受到老百姓的称赞。由于徐宗远在家里排行第三,又做过官,德高望重,村中人敬称他为“三爷”,徐宗远后人不断把村子越扩越大,为纪念徐宗远,把村子命名为“三华村”。
现在的三华村由中华、西华、东华、元华四个经济社组成,因为京广铁路、武广铁路穿村而过,同时,地铁及城际广州北站距离村子不到2公里,交通算是十分方便。珊珊三丫头是因为过到广州北站这边办事,因为之前一直听闻三华村中的资政大夫祠的古建筑群非常有规模,于是就临时决定过来三华村看看。
进入三华村后,我就漫无目的在村中漫步。当我穿过一个大池塘后往前走的时候,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在未确定这个祠堂名字时,就先看到在大门有一条横幅写着“纪念孙中山先生为三华村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题词一百周年活动”。站在祠堂大门前,通过门额正中的字样,我确实这是村中的集之徐公祠。在集之徐公祠大门的一边,挂了一个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
珊珊三丫头穿过正门,进入祠堂,最先出现在我眼前的是标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八个木刻大字:“毁家纾难、功在党国”。为什么孙中生先生会这个古村中题字呢?在接下来的参观中,我找到了答案,原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后,三华村一位名叫徐维扬的村民,加入了同盟会,在1909年9月,徐维扬跟随莫纪彭回花县(即今天的花都)建立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旧址就在集之徐公祠的后楼,之后还动员了300多位农民加入,这个过程黄兴多次来到村中。在黄花岗起义的前夕,徐维扬奉命赶回花县,组织了100多人的敢死队参加黄花岗起义,是起义军中唯一的一支农民队伍。
在黄花岗起义之前,还没做好充分准备之前,同盟会员温生才私自行动刺杀清军将军孚琦事件,让清军对革命行动产生警觉,满城搜查革命党人。当时为了避免损失加大,黄兴在1911年4月发动起义,起义过程是由黄兴率领队伍,合力进攻两广总督署,因寡不敌众,很多人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之后,革命党人潘达微冒死收敛了72人,其中有18位就是花县敢死队的成员,其中有16位是三华村的徐姓村民。
黄花岗起义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腐朽的清朝政府土崩瓦解,而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所有人,包括三华村的16位村民,为推翻腐朽的满清皇朝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被刻在了史册。民国时期,有官员坐火车经过三华村的时候,会要求火车减速慢行,以表达对这16位三华村民的敬意。1920年孙中山为三华村亲笔题写了“毁家纾难,功在党国”八个大字,并派同盟会元老张继时专人送来放在集之徐公祠,三华村也被后人称为“英雄村”和“烈士之乡”。
现在,在集之徐公祠的走廊上,展示着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16位三华村村民的名字和人生经历,而这些展示中,有的有照片,有简短的人生记录,但有的却没有照片,只留下了名字……现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举世闻名,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县同盟分会,更少人知道黄花岗72烈士中有18位是花县人,而其中16位是来三华村的村民。
我把他们的名字都记了下来:徐佩旒、徐礼明、徐日培、徐广滔、徐临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满凌、徐昭良、徐培添、徐保生、徐廉辉、徐容九、徐进照、徐褶成、徐应安,这些英烈的名字,听起来让人肃然起敬,我们应该铭记。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