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馆藏珍贵文物数量top10的甘肃省博物馆,几乎成为每个人文旅行爱好者兰州之行的必打卡之地。馆藏的构思巧妙家喻户晓的铜奔马、展示甘肃作为彩陶大省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驿使图画像砖、晶莹剔透的元代玻璃托盏等16件镇馆之宝可谓是件件都是精品。
上图为元代玻璃托盏
不过说到甘肃省博物馆最让我喜欢的文物,那么一定非武威天梯山石窟出土的一批文物莫属。
上图为天梯山石窟大佛窟
那么何为天梯山石窟?所谓的天梯山石窟,也就是甘肃武威市城南50公里黄羊水库旁的一座国保石窟。关于它的开窟时间可以追溯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当时的北凉王沮渠蒙逊邀请了凉州高僧昙曜以及工匠用27年时间开凿了一座大型石窟群。
此后北朝、隋唐、西夏、明清陆续营建,遗憾的是1958年为了解决灌溉问题黄羊河需要修建水库,不得已的情况下将天梯山内的文物进行了搬迁,部分文物被送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并成为国宝文物,甚至一跃成甘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这批天梯山石窟文物中主要以壁画和彩塑为主,尤其是壁画更是当中最为特色的遗存。
首先来看看这款彩绘胁侍菩萨壁画,整组壁画高1米左右,宽0.6米,重点来关注中间的菩萨,和传统的汉式菩萨不一样,这位菩萨束带大圆髻、波浪卷发垂肩、五官立体,一眼看起来就可以判断其非中原人士,很有可能就是当时中原人士称的胡人或者古印度人。
再来看看菩萨的装束和配饰,上身袒露、下身穿着灰绿色紧身密褶长裙,配饰方面两耳带着大大的宝珠耳饰,颈部带着宽大的白色项圈,右手拿着西域风格的净瓶,手腕上还可以带着手镯。
可以说不论是立体的五官,抑或是带着异域风情的装束,都让这款彩绘胁侍菩萨看起来很是与众不同。细细看的话,从神态中既可以看到中国女性含蓄的气质,又带着一丝西域女子的奔放开朗之态,简直是将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
同时运送过来的还有另一块彩绘供养菩萨像壁画,形态和刚才站立的菩萨截然不同,菩萨双手合十,侧着身体呈胡跪状,这种跪式为朝拜式,呈现出姿态谦卑的形态。
装束和面容方面跟前面的胁侍菩萨类似,束带大圆髻、波浪卷发垂肩、五官立体,在处理技法上运用了朱砂敷底后用墨线勾勒的画法,这种技法融合了印度、西域早期石窟和汉风三种特色。
或许因为材质的缘故,天梯山石窟中保存下来的彩塑不论是数量还是完整度都要比壁画更胜一筹,这些彩塑大都是唐代保存至今的遗存。
唐代彩塑以一佛二菩萨领衔,中间高约1.3米的主佛,长眉细目,嘴唇紧闭,体态雍容,衣纹流畅,呈全跌坐状。
两侧高约1.8米的胁侍菩萨,上身穿紧身束带天衣,下身着贴腿长裙,面容丰圆却不失秀气,和主佛一样呈现了盛唐时期造像雍容华贵,圣洁安详的神韵。
其余出土的造型大都以菩萨为主,身高约莫都在1.7米左右,神态虔诚而温柔,可见工匠想要表达的也是当时盛唐时期,人们对于当地生活的满足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可以说天梯山石窟在游客的心目中名气并不大,当你来到天梯山景区的时候几乎没有游客。但是作为中国石窟鼻祖而言,它很好地将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的西域风逐渐变成中国风格的石窟和造像,并相互融合开创了凉州模式。
并且这种模式后来还影响到了著名的莫高窟,炳灵寺以及云冈和龙门石窟,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天梯山石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甘肃省博物馆这批来自于天梯山石窟的文物能够一跃成为国宝的重要因素。(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