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ophie
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将“双减”延伸至高中学段,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管理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要求执行。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对非学科类培训的治理也开始起步。两会期间,关于非学科类培训分类管理的建议层出,对培训牌照办学的国际化高中将有何影响?
模糊的高中学科类培训监管走向清晰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风风火火整治的同时,高中学科类培训普遍被视为相对安全的地带。
但该意见的最后部分指明“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管理,参照本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政策执行较为严格的重庆,在2021年9月的“双减”通知中再次重申“面向普通高中学生举办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照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管理。”
到今年一月,已有很多省份对高中阶段的学科类培训进行了收费方面的规范。河北省提出,非营利性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线下高中学科类培训,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按1.3倍的系数折算。山东省则规定,30分钟的普通高中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线下收费标准为每人次18元/课时,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每人次16元/课时有一定幅度的调升。
“靴子”落地后的市场表现如何?根据多家媒体报道,在学而思网校、作业帮、新东方等多家在线教育机构近日陆续发布的春季招生名录中,已没有高中学科类课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高中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与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果高中阶段还有培训,难免会有家长想办法让孩子从更早的阶段开始培训,整个培训的生态可能会因此发生变化。”
在他看来,管理部门在前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培训的治理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有效地为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的监管提供参考。“通过减少培训对学生考试分数的影响,是维持高考公平公正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储朝晖认为,“双减”下一步要向校内教育质量提升上发力,让教育评价的方式更加多元,“‘双减’的关键是学校内部的工作要做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的天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拿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奶酪”
从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政策走向看,除了高中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培训也将成为“双减”的重点目标。今年3月3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下称《公告》),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定价、宣传等内容给出了框架性的规范。
政策渐严并非空穴来风。在“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仍然有学科类培训打着非学科类培训旗号进行学科类培训,并且非学科类培训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这对“双减”无异于“按下葫芦起了瓢”。
北京海淀的某口才培训班单节课时费可达300元,按年度购买课时,折合的单节课时也达260元,如购买两年,每节课合210元。据教育部官网2月25日消息,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
《公告》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其中主要包括: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须全部进入本机构收费专用账户;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
除了市场层面非学科培训机构的涨价外,伴随着部分地区将艺术、体育等非学科类科目纳入中考,与升学挂钩后,对非学科培训的整治也不得不提上日程。
教育部曾要求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虽然这并不意味着2022年将全部铺开中考艺术考试,教育部表示目前对此类考试也没有具体分值要求。但四川、江苏、湖南、云南、河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吉林等省份的部分地市已经开始艺术类科目中考。近日,广东省提出,自2022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采用“素质评价+统一考试”模式,并逐步提高体育中考分值。
新学说发现,总体来看,各地的艺术类科目考试分数从10分到40分不等。
此前,四川绵阳市已于2020年率先在全省实施艺术中考,四川省教育厅表示总体上学生和家长对艺术中考的各项工作表示满意。因此,2022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四川将把艺术类科目正式纳入中考。
虽然艺术进中考未必会导致此类培训需求的剧增,但一旦与升学挂钩,此类培训将更为抢手。重庆对此明确指出“严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批准,开展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
此外,对于常以非学科类培训形式出现的竞赛培训,2月28日,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对《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完善。修订工作以坚持减轻学生和家长过重负担为原则,彻底斩断竞赛与培训机构的利益链条。
学科与非学科,义务教育与高中
“双减”目的殊途同归
随着“双减”范围的扩大,将波及哪类学校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焦点。
是否会波及培训牌照的国际化高中?
对于国际教育行业来说,对高中学科类培训的规范是否会波及培训牌照的国际化高中备受瞩目。去年12月,网络上流传着《关于开展培训机构类“国际高中”详细情况摸排的函》,这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担忧未来是否无法选择这类学校,海口哈罗礼德学校等学校申办培训学校办学许可失败只是风暴前奏。
据新学说此前的不完全统计,在北上广深以及山东、四川162所可查到办学许可证的(含高中阶段的)民办国际化学校中,26所学校持有培训类办学许可证进行办学,占比为16%。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也曾指出在国际化学校中,有相当部分是以培训资质举办学校。
伴随着“双减”范围的扩大,这类高中将何去何从,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明确指向。熊丙奇认为,允许以培训资质举办高中国际学校,有利于减轻中考压力与分流焦虑。他指出“将高中国际学校(课程班)都纳入学历教育体系,反而会增加学生和家长的中考压力、中考分流焦虑。以培训资质举办的高中国际学校(课程班),在当前的中高考制度下,为少部分无法升入普通高中流向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多元选择。”
非学科类培训亟需降费
对于非学科类培训的管理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国家督学刘林提出,大多数非学科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差异性大,互补性强,不会造成内卷。因此,不应简单照搬照抄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的目标与办法。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建议,尽快出台非学科类分类管理规范。
然而,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能否将培训费用下调才是最为关心的问题。有代表建议培训机构应缴纳预收费风险保证金,最低额度应该不低于培训机构收取的所有学员单个收费周期(3个月)的费用总额,以遏制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营销急速升温、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
整体上看,“双减”正在由义务教育阶段向下向上延伸,对高中阶段培训的监管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北京等地已经提出面向学龄前儿童培训的教育APP一律停止运行。贯通式的“双减”或将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双减”的目的归根结底是倒逼学校做更好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对于各类培训学校来说,还应安安静静地做好非营利性教育,并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